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開箱創作者的「未竟之室」
在日本紀錄片《住持的辭世體驗》(2017)中,有一項死亡練習。 住持根本一徹問了三個問題: 「如果只能留下三樣東西,那會是什麼?」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接下來,請寫出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三個人。」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可以寫自己。) 「最後,請寫下自己想做的事,或是已經做了,想持續進行的事。」 (請分別寫在三張紙上) 現在,你有了九張紙條。 請先選出三張,揉爛後丟掉。 從剩下的六張紙條,再選出三張,選完後丟掉。 剩下的三張,再挑出兩張丟掉。 現在只剩下一張,把這張丟掉。 現在你失去一切。 「這就是死亡。」根本一徹說。 「你想過自己的死亡嗎?」 「在這九張紙上,你會寫下什麼?」 「在你的『未竟之室』裡,你想留給後世的遺產是什麼?」 在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未竟之室》中,他的問題清單不只以上問題,這位記者出身的劇場人,從真人真事建構出八座無人的「廿一世紀陵墓」,他從死亡那裡借得權威,講述不只八位受訪者,也指涉了我們每個人都將遭遇的歷史。 在《未竟之室》來台前夕,讓我們先開箱史蒂芬.凱吉,與台灣創作者林芳宜、林宜瑾、董怡芬、林玟圻Ctwo、日京江羽人的「未竟之室」,也試著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在失去一切之前。
-
焦點專題 Focus
文字之外的現代之聲 朱利安.戈瑟蘭 玩家、毛二世、名字
《玩家、毛二世、名字》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簽署開動計畫後的共製,由年僅卅二歲、卻已改編過多部艱難文學作品的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創作,取材自被譽為美國當代小說四大名家之一的唐.德里羅的三本同名小說。這個作品於二○一八年七月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九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裡,戈瑟蘭透過文字、音樂、影像等方式,讓小說裡的訊息包裹住我們,挑戰他過往所處理的線性敘事,拋棄純粹的永恆性。 戈瑟蘭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時的訪談提到:「這三本小說有個一致的主題,非常清楚地貫穿其中:就是一九七○年代的恐怖主義,尤其是在美國;有些是直言不諱,有些則委婉隱晦。然而,歸根究柢,他們的核心都是文字的問題。現在可以質問:文字是什麼?這裡指的是文字的古老概念;還有,寫作是什麼?」三本小說在德里羅的書寫裡並沒有直接關聯性;同樣地,戈瑟蘭也無意塑造,而是將其分裂成不同事件,與小說家共同製造「文字以外的現代之聲」。 走進劇場前,讓我們先理解兩位創作者的美學,以及他們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
-
藝視窗 News
王墨林、古名伸、陳中申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
【台灣】 王墨林、古名伸、陳中申獲頒第21屆國家文藝獎 歷經六個多月的推薦、提名、評選過程,備受藝文界矚目的「國家文藝獎」於去年12月3日揭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公布ㄅ第21屆得獎者名單為:文學類小說家黃娟、美術類藝術家莊普、音樂類音樂家陳中申、舞蹈類舞蹈家古名伸、戲劇類劇場創作者王墨林、建築類建築師王秋華、電影類紀錄片導演柯金源。 七位獲獎的藝文工作者,都以其旺盛的熱忱與生命力,在藝術的道途中努力不懈,並積極開創獨特且具時代性的美學風格,卓然有成。其中,王墨林以「身體論」為思想核心,持續探索身體與社會、政治、歷史的關係,以及身體作為劇場媒介的可能性;透過論述、評論及結合社會運動與劇場行動的創作,持續用一以貫之的反抗姿態,向主流體制拋出激烈的提問。而古名伸則是將「接觸即興」引進亞洲的第一人,在身體觀念與技巧上,擴展了台灣舞蹈的面貌,使其與國際接軌,亦奠定了台灣在亞洲地區該領域的重要地位。其創作力求突破框架,展現了欲連結生活與生命的藝術態度。陳中申是當代台灣最富代表性的笛簫音樂藝術家,其創作重視笛簫樂器技巧表現的拓展,每有創新突破,同時常帶親和性及童趣特色,強調自本土生活文化淬鍊的感動;在演奏、作曲、指揮、教學、推廣各面向皆有卓越貢獻。 以上得獎者的藝術成就卓越,其精神與專業學養,對國內藝文環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與貢獻。國藝會另將於2020年3月舉行頒獎典禮,分別贈予七位得獎者獎座乙座及獎金一百萬元。(莊珮瑤) 「憨子弟.瘋亂彈臺灣北管藝術大展」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憨子弟・瘋亂彈-臺灣北管藝術大展」即日起於宜蘭傳藝園區展出。該展共集結全台珍貴北管文物超過350餘件,是台灣近期規模最盛大的北管藝術主題展,展期自即日起至110年5月23日止。 本次展品內容集結的全
-
焦點專題 Focus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再現真實已不足夠,時代太暗黑,只能用童話反映了! 身為創作者,「有想說的話」是基本引擎。 透過故事,他們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呈現其所經驗到的社會、環境本來面貌 那可能是「真實」以外的那個更真的幻象。 在本期焦點專題中,讓我們跟隨四組「說故事的人」 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香港導演林奕華與台灣三缺一劇團, 下降到古老童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的意識深層,那是極黑的底部, 看他們如何從故事的虛構、偽裝中,透析當代生活所遭遇的現實, 從而翻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9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食物連結土地記憶,藉「吃」探尋人生況味? 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周書毅 洪千涵與洪唯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林經堯 推動聲響實驗交流 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展未來
在「C-LAB聲響實驗室」計畫啟動之後,第一屆「C-LAB聲響藝術節」也在十一月底展開。以Diversonics為題,透過展演、工作坊和論壇等不同形式,讓各界體驗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並且運用科技技術呈現實驗精神。搭配台灣第一座「聲響實驗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眾走入劇場參與藝術,也使專業人士得以擁有實驗基地探索聲音樣貌。從自身優異創作到聲響實驗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在幕前幕後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沒。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周書毅 蟄伏之後華麗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遠
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
-
藝視窗 News
臺灣聲響實驗室落成 台法簽署未來8年合作意向書
【台灣】 臺灣聲響實驗室落成 台法簽署未來8年合作意向書 臺灣聲響實驗室自2018年文化部長鄭麗君親赴法國簽署合作意向書後,由文化部指導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建立台灣首座研究與發展聲響藝術的實驗室。歷時一年多的規劃與建置,位於臺灣聲響實驗室於11月21日落成,除舉辦一系列創新實驗展演之外,也設立數位藝術裝置展覽。當天並邀請到法國龐畢度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總監Frank Madlener一同為臺灣聲響實驗室揭幕。 鄭麗君表示,文化部跟IRACM於C-LAB,攜手開創台灣第一座擁有49.4聲道的沉浸式劇場空間,融合科技、技術與藝術文化,探索聲音藝術的各種可能性,將成為亞洲指標性的聲響實驗基地。記者會除了宣告臺灣聲響實驗室的落成之外,文化部與IRCAM也簽署了未來8年的合作意向書,持續推動台法文化交流,並豐厚國家文化軟實力。 鄭麗君同時布達C-LAB兩個好消息,首先C-LAB正進行圍牆拆除暨景觀改善工程,讓這片封閉了幾十年的軍事基地,將於明年2月全面開放園區。其次,行政院於11月初已正式核定「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第二期整體發展綱要計畫」,透過文化部、經濟部與科技部跨部會合作,將於8年整體計畫之間,展開C-LAB整個軟硬體的建構,同步支持臺灣聲響實驗室的發展。 「2019菁英爭揮指揮新秀選拔」 張智堯掄元 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NCO)11月16日晚間於臺灣戲曲中心舉辦「2019菁英爭揮指揮新秀選拔」決選,參賽者歷經3個月的激烈賽事,張智堯脫穎而出,抱走冠軍獎盃與指揮專題音樂會新台幣8萬元的演出獎勵,同時也獲得媒體評審團的青睞,榮獲最佳魅力台風獎,現場觀眾參與投票的最佳人氣獎亦獎落張智堯手中。第二名則由朱恆志獲得,而由作曲家王乙聿參與評分的最佳作品演繹獎,頒給陳宥嘉。 今年賽程突破以往的模式,在複選階段特別移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專題
打開藝術一本帳
人生,是加法, 就算是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 也要妝點得五彩繽紛。 人生,是減法, 每天都離死亡近一點, 豈能不高速運轉,在時間齒輪間爭取時間。 但是人生,眼看著消逝, 卻又無端地被複製, 銘記在隨身的手帳裡。 手帳是主人的靈魂,承接著一樣的個性,有著相同的脈動。 不信?割捨一天看看,你將驚慌地認可它的珍貴。 二○一八即將告別,在尋覓新手帳的歲末, 讓我們一起窺探藝術家的手帳, 把故事一一抖落, 告訴你一本帳的藝術,以及他們藝術的這本帳。
-
焦點專題 Focus
消逝中的台灣味
「台灣味」是什麼?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與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我們往往會在碰觸到它的時候,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賴以為生的記憶與情感,形成一種文化。於是,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散發著不同氣味、附著了相異溫度。 當城市環境改變、當科技產業發展、當商業行為轉型當這些曾經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台灣味」,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所以,我們開始在泛黃的記憶裡翻找,到底還剩下什麼?或者,是我們曾擁有過什麼? 將自十一月二日啟程的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以傳統唸歌為名的劇碼結合了辦桌與戲劇,要讓各地的觀眾從中體會那些令人懷念、卻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消失的「台灣味」。現在,不妨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跟著藝術出走的腳步,先從紙上開始回想那些令人魂縈夢牽的「台灣味」
-
藝視窗 News
知名鋼琴教育家吳漪曼與世長辭
【台灣】 知名鋼琴教育家吳漪曼與世長辭 鋼琴家暨音樂教育家吳漪曼上月24日因病過世,享壽88歲。消息一出,令音樂界震驚與不捨。 吳漪曼出生於音樂世家,為指揮家、作曲家吳伯超之女。自小於父親耳濡目染下也朝音樂之路前進。在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美深造,隨後又先後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就學。學成歸國後,她回母校任教,與奧地利籍夫婿蕭滋(Robert Scholz)兩人一起貢獻所長,為台灣早期音樂教育奠下深厚基礎。吳漪曼專注教育,培育出的知名音樂家如葉綠娜、陳秋盛、呂紹嘉等。她向來行事作風低調,身後更將積蓄捐給母校,一生典範為人景仰。(李秋玫) 文化部接受各界推薦「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9屆董監事候選人」 文化部為辦理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9屆董監事改選事宜,自即日起至11月15日止,接受學校、機關(構)、立案法人或團體推薦董監事候選人。國藝會第8屆董監事任期將於今年12月31日屆滿,文化部依國藝會董監事遴聘辦法成立第9屆董監事遴選小組,共計由17位藝文人士、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組成,並由文化部長鄭麗君擔任委員兼召集人。 國藝會董監事應具有下列資格之一,包含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成就卓著者;曾任國內外公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教授5年以上者;曾任國內外文化學術研究機構相當於教授職務5年以上者;熱心文化藝術之社會公正人士;執行律師或會計師業務5年以上者。 本屆遴選小組為廣納人才,歡迎各界針對具文學與出版、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傳統藝術、建築與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與博物館、數位科技與新媒體藝術、影視音、文化政策與文化研究、多元族群、財經、法律等專長領域者踴躍推薦。公開推薦表可參文化部官網(www.moc.gov.tw)。(莊珮瑤) 109年度
-
專題
打開音樂廳 聲學說給你聽
看不見的建築 音樂廳的必須 訪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 能為音樂家說話的 就是「好琴」 兩廳院「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 「演」一場建築聲學 讓你聽見音樂廳 「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與NSO,帶您聆賞衛武營」 每個人,都是浴室裡著名的歌手! 把嘩啦啦的流水當掌聲,升起的蒸汽當乾冰, 抓起蓮蓬頭當麥克風開唱, 不知為何就是這麼感人肺腑,忍不住聲嘶力竭、自動安可不斷。 事實上,不是丹田練得有力了, 而是浴室空間、反射、材質等將歌聲化妝修飾得完美無暇。 放大到音樂廳不也是一樣, 有了好琴、有了好設計,就能讓優美的樂聲在空間裡飛翔。 不了解? 那麼就趁北高兩場講座音樂會,讓鋼琴家盧易之和建築家聲學家徐亞英, 和我們一起打開音樂廳,把聲學說給你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林懷民 ╳ 陶冶 ╳ 鄭宗龍
新雲門時代, 在四十六年的掌門人林懷民的二○二○年交棒鄭宗龍的退休宣言中, 正式捲起浪頭。 巨人舉起手, 透過任內最後一檔作品雲門舞集X陶身体劇場「交換編舞家」計畫, 大聲吆喝著:「破!」 新血已蓄勢待發。 雲門舞集的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讓我們先走進台北與北京的排練現場,從下一部作品開始看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四組關鍵字 探看當代舞蹈
2019當代舞蹈 你不可不知的四組關鍵字 #自然 #性 #死亡 #科學 從「當前的編舞家正關心著什麼?」出發, 本期特別企畫嘗試從這四條路徑, 定位這群身體工作者從自我輻射出的世界座標
-
焦點專題 Focus
極光之地.藝動璀璨
定義一個地區,並非僅只在世界地圖上畫個封閉式的界線。因為地理上的線條,並不能框下不同的角度。香港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在歷史背景的影響下,這個人文薈萃的土地,也並存著極端的對比。音樂有中外、戲劇有古今、舞蹈分東西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將她渲染得五彩繽紛。 揮別了上屆炙熱的非洲,今年「世界文化藝術節」則以山川壯美的「北歐五國」為主題。涵蓋表演藝術的音樂、舞蹈、戲劇,也跨越足了文學、馬戲等範疇。探討人們當下面對的危機議題、也對未來人類的發展提出詰問。在藝術節中拜訪香港熱情、懷舊、嘈雜卻生生不息的都市,欣賞北歐藍天綠地、森林湖泊的美景,孕育獨樹一幟的藝術天地。當東方之珠遇上了極光之地,交會綻放的藝術光芒,格外璀璨。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升級 號召青年參與劇場
-
專題
戲曲新生代.青春也執著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新秀演員的日常小物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青年樂師的隱藏版技能 也許有人說練功的孩子身體裏住著老靈魂?但您可知鑼鼓聲中的歷史留轉、世故老成,只是為了成就一台台好戲上場,在抹去水粉、卸下行頭之後,他們年少的輕狂依舊。 且讓我們趁著「2019承功新秀舞台」、「傳統戲曲人才駐團演訓計畫育成聯合展演」演出前夕,深入台前幕後,邀請京劇、歌仔戲、客家戲、豫劇和布袋戲等十位極具潛力的戲曲新秀演員、樂師;看看他們各自喜愛的幸運小物,也分享日常生活裡,不為人知的隱藏版技能!一窺他們在各自領域裡綻放光芒的同時,私底下屬於年輕世代的青春與執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Easy Go 科技+ 藝術共融方程式
-
焦點專題 Focus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
曾經,瀨戶內海的島嶼上熙來攘往,船隻停泊帶來物資、也捎來新知。大陸文化傳播的路徑,像是海洋上編織的動脈,承載著重要的養分,在每次的跳動中輸入輸出。然而當這個世界的資訊流通逐漸成長,此地卻逐漸老化,脈搏逐漸緩慢,萬物失去生機。多年以來,當人們以為只能沉睡之時,一群不放棄的人們,為此地注入新血,讓它甦醒。 誰也無法預料,解救力量,竟是藝術!三年一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行至今已進入第四屆,以藝術連結島嶼的文化與歷史,讓全球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今年,來自台灣,同樣島國出發的Vocal Asia Festival也在此地舉辦,「節中節」的概念攜手合作。加入比賽、工作坊、教育論壇、音樂會等,歡唱的時刻僅有夏日限定。 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兩個節日的交會,以生活為素材、以島嶼為舞台。於是我們在聲波與水波之中,看見海天一線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