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 Focus
讓舞台動起來的人──舞台監督
置身在舞台幕後,並撐起表演的細節架構──舞台監督這個角色,簡稱為「舞監」,掌管表演當週的時間流程、演出時的cue點指令、技術上的眉眉角角。本次專訪,為讀者揭開世界的背面,探訪舞監的工作內容,從劇場場館工作、到國際巡迴的任務,各有不同的眉角要照顧,也因此讓我們發現了不同的魅力之處。
-
焦點專題 Focus
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精選講座側記
第3屆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CPC,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在經過兩年疫情期間的遠距授課,今年終於得以邀請導師與學員們齊聚台北的國家兩廳院,為這場由新加坡、韓國、日本與台灣4地場館共同支持的3年計畫暫畫下美好休止符。在9月12日至16日為期5天的工作坊中,密集安排了藝術行政課程講座、一對一面談、提案診斷及台北文化實體探查。本刊特地從中挑選了3場課程:「作品溝通裡的留白藝術」、「表演藝術中的市場機制」及「與藝術家並肩同行」進行側記,以饗讀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內篇
在國際各大交響樂團的動盪趨於平穩之時,國內交響樂團也逐漸能夠踏穩步伐。許多出色的節目安排亟欲與觀眾們分享,卻礙於些許細節仍未能對外公布,然而本刊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順序按照姓名筆畫排列),並告訴你內行的門道。要將時間預定下來了,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際篇
新樂季回來了! 氣勢磅礴且表現多樣的交響樂,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也是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型態。它的表現力無可取代,卻也因為眾多演奏家同台的關鍵要素,讓疫情阻擋了它的去路。幸虧經過漫長與艱困的路途,疫後的音樂界以各種形式強勢回歸音樂總監的大風吹、新作品的初登場、性別平權的潛在議題、古典音樂家的慶生與紀念各國不同的新趨勢讓愛樂者雀躍不已。在這歡欣的時刻,本刊特邀專家們為讀者們綜覽國際變化,再請達人們推薦國內不容錯過的節目。讓等待已久的樂迷們,不用出國,也能掌握樂壇動態!當然,也可以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度假PLUS欣賞音樂會的知性之旅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Moment,讓我們線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被發現後,於2020年初迅速擴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過一億人確診。而在整個產業鏈裡,藝文產業往往被視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離等要件下,導致劇院關閉、演出暫停,讓表演藝術產業瞬間停擺,慘淡之景,首當其衝。直至近期,部分國家疫情有趨緩之勢,陸續將劇場開放;但維持將近一年穩定生活與劇場演出的台灣,卻在5月初急轉直下,確診數拉升,加零的變成是劇場演出,取消、延期成為節目表的唯二字樣此時,不管是停擺、或是緩步復甦,線上演出作為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似乎正開放了劇場的空間限制。本次的特別企畫將以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的線上演出案例,讓我們一起在線上群聚,找下一次相會於劇場的契機。
-
「綠光創藝」轉型支援新創 布局下一個30年
「劇場需要更多支持,才能讓好作品不只是誕生,而是延續。」從 1994 年創立至今,綠光劇團走過30餘年,3年前改為公司化營運模式,更名為「綠光創藝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綠光創藝正式迎來營運全面轉型的新階段從創作,進發展為橫跨投資出品、品牌經營與創作整合平台的全方位公司新型態。
-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辭世 創意超越時代永銘人心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於2025年7月31日,在美國紐約州水磨坊鎮安詳離世,享年83歲。
-
2025國家兩廳院展現劇場多元性 聚焦國際交流與臺灣當代議題
國家兩廳院2025年將聚焦於永續發展、多元節目製作、國際交流合作、培養藝術家與開拓觀眾族群等層面,展現表演藝術對社會影響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想成為怎樣的藝術家?
時代快速變遷,Z世代或許正站在風口浪尖上。這一輩人,出生於數位科技與全球化的交匯點,他們的創作不僅限於傳統媒介,也擁抱虛擬世界、社交平台及互動體驗。對這群20歲出頭的藝術家來說,藝術不僅是表達自我的方式,更是探索世界的途徑。 我們邀請了9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新血,請他們各自從自己的作品出發,來看看他們對藝術的看法,以及他們如何在創作過程中摸索、實驗,嘗試與當代社會對話。究竟,這群Z世代的藝術家希望成為怎樣的創作者?他們的願景與行動,又將如何塑造未來的藝術版圖?從這群年輕人的真實處境與反思,讓我們一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變遷與挑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誰需要表演藝術?
在串流可隨時切換、短影音鋪天蓋地,內容氾濫、速食又方便的年代,誰還進劇院看表演? 對許多人而言,表演藝術或許僅是娛樂或消遣的選項之一;但對於創作者而言,這或許是一個更直擊靈魂的叩問:「現今,我為何還看╱做表演?」在本期特刊中,我們嘗試從2024巴黎奧運開幕式以豐厚的底蘊讓世人驚豔的法國出發,看這個文化大國在表演藝術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可能性:從國際借鏡中,我們進一步回望台灣現場,看中央、地方政府、文化機構如何思考表演藝術存在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到底,市場為何需要表演藝術?這些需要又衍生出何種對「表演藝術」的想像?另一方面,在市場紛紛喊著「表演藝術出大事了!」的同時,這些在各自領域上勤懇開發內容的人們,又是如何積極主動創造需要?面對產業存續的種種困境,他們如何找到平衡,強化「進劇院看表演」的價值?年輕世代又是如何看待這門看似手工且老派的藝術,從中找到自處之道? 透過不同世代、不同工作現場、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創作者、機構、贊助單位與募資平台的實踐與思考,我們嘗試找到回答以上問題的可能答案,與更多進劇場的理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看或不看演出,這是個問題(嗎?)
表演藝術的觀賞人口始終有個不高的天花板,特別是在疫情過後,民眾的觀演習慣改變,演出成本持續提高,導致演出爆量、但票房慘淡的情況愈演愈烈;因此,一般大眾到底需不需要表演藝術?另一個角度是,「看不看演出」跟「需不需要表演藝術」是不是正相關?這次,我們邀請了12位不同年齡層、職業類別的民眾,就自己曾進入劇場觀觀賞演出的經驗,提出他們對表演藝術的想像與需求。
-
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5月鳴槍起跑
台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於日前宣布,「臺北戲劇獎」將於今年5月1日至6月14日受理作品及個人獎項報名,10月1日至11月30日受理特別貢獻獎推薦,預計於明年6月舉行頒獎典禮,初估總獎金將高達新台幣270萬元。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迎接10周年 期許打造文化新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簡稱國表藝中心)在今年4月將迎接成立10周年!回顧10年(2014)前,國表藝承續國家兩廳院所奠基礎,並開啟台灣行政法人首創「一法人多館所」運作模式的嶄新階段,同年9月國家交響樂團(NSO)轉換定位,成為國表藝中心附屬表演團隊;接下來,2016年9月30日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年10月13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投入營運成長茁壯至今,現任國表藝中心董事長高志尚表示:「未來,三館一團不管是國際藝術表演工作,或是到國外演出,都可以看到現在台灣和國際的合作著重於內容(contents),而非單純的代工,特別是藝術文化上。」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 9月將於北藝中心舉辦
甫辦完「劇場技術展 THEATRE TECH EXPO」,在「超級大劇院」迎來6000多名劇場專業人士及一般民眾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接下來又將於9月4日至6日主辦今年「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res,以下簡稱AAPPAC)年會,接待來自國際的44個重量級表演藝術中心與33個藝術場館╱組織。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
PAR編輯部 你是一名藝文記者,你要去採訪10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請你提出十個最無厘頭,但又能切中靈魂核心的問題。 ChatGPT 當然,無厘頭但深入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可以讓訪談更加有趣和獨特,問題可以更加針對演出、表演和創作過程。以下是10個提問: 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你的表演如果是一種動物,會是什麼動物?並且它的特殊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表演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它會發哪種類型的推文? 如果你的舞蹈動作有自己的語言,你會教它說哪一種語言? 你的劇目╱舞作如果是一個星球,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劇本是一道魔法咒語,它會解鎖什麼神秘的力量? 如果你的角色可以逃離舞台進入現實世界,你希望他們做些什麼? 你的舞台佈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音樂是一種情感,它會是歡愉、憂鬱還是幽默? 如果你的表演是一部電影,你會希望由哪位演員主演? 這些問題可以引發表演藝術家對於他們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展現出他們對於創作和表演的幽默感和想像力。 遊戲規則:編輯部提問ChatGPT,並精選10位藝術家回答ChatGPT提出的10個問題。 使用說明:因現階段無法確知人工智慧是否能理解「靈魂」(就連人類也大部分本能地知道所指靈魂為何意,但要深究「靈魂」是什麼卻有些困難),人類指令本身存在漏洞(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答案,而好的問題卻太少),也使ChatGPT的回答槽點過多,因此開放10位藝術家重新設定問題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麻瓜的AI使用說明書
※適用對象 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魔法世界感興趣的麻瓜 ※使用說明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規劃了「回顧」、「現況說明」、「使用範例」、「常見問題與故障排除」與「未來想像」等單元,嘗試回顧過去表演藝術領域如何想像人工智慧,以及深入介紹當前人工智慧在表演藝術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現況,並透過藝術家們的具體使用範例與心法,嘗試了解AI如何改變當前藝術家的創作思考、實踐與觀眾的體驗經驗;並嘗試透過哲學、法律等觀點,嘗試觸及AI對藝術領域的革命性影響,釐清相應的難題與解決之道。此外,我們也邀請了藝術家們想像表演藝術產製如何因AI的加入,而相互角力與互利共生的未來。請您依照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單元查找相關資訊。 ※使用警語 這不是一份完整的使用說明書,當中充滿各種有待釐清的盲盒,正如本期受訪者╱策展人蔡宏賢所形容,我們正處於跟AI關係最混沌不明,也最美麗、最有可能性的時代。在無限地打開中,您可能感覺暈頭轉向、焦慮或雀躍,請不用驚慌,因為這正是我們重新框限地圖、定位自身的正常現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工具,還是對手?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如果我們把人類到底多不該存在先放一邊,這類故事原型正好讓我們一窺大眾對 AI 的終極想像:它們能理解回應世界的變動並解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最終甚至可能演化出自由意志而做出(就人類看來)叛逆的決定。這種能像人一般認知、思考、學習的 AI,稱作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或強人工智慧(strong AI)。 黑盒子中的秘密:人工智慧是如何產生「智慧」? AGI 一直是 AI 研究領域的終極聖杯,現階段 AGI 離實現也還有段距離(註1);目前日常生活可見的 AI 多是另一種思維的產物:機械無需「真的」有智慧,它們只要能執行所謂的「智慧型任務」就可以了;比如在停車場出入口辨識車牌、在海關驗證身分、自動或輔助汽車駕駛等等。這類 AI 被稱作應用人工智慧(applied AI)或弱人工智慧(weak AI),基本上只能在人類的明確命令下執行單一任務,於此範疇外,則通常一無所知。儘管如此,弱人工智慧仍不時震驚世人,特別在弈棋這個常跟「智力」聯想在一起的領域比如 1997 年深藍擊敗西洋棋王卡斯帕洛夫,或 2016 年 AlphaGo 擊敗圍棋九段李世乭。但不論 AlphaGo 圍棋下得再好,不經過重新訓練,它並無法直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麻瓜也能快速上手的 AI 實用工具指南
除了ChatGPT、Midjourney,麻瓜們還有什麼酷東西可以玩?本文精選7個輔助創意探索的實用AI藝術生成小工具,讓麻瓜們也能輕鬆下達指令,化身詠唱師,將腦內靈感變為現實。
-
焦點專題 Focus
疫後了嗎?──從製作觀點剖析全球表演藝術疫後生態
「疫後了嗎?」 這個問題大概被問了兩、三年有餘。COVID-19疫情自2020年開始肆虐全球,不只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更影響到經濟、交通、文化、政治等層面,於是我們不停地在不同時間點裡,思考疫情的高峰是否已過?我們是不是終於能回到正常生活,不用再次隔離,甚至是封城?國際交流、旅行等活動是否回復生機?終於,從2023年跨到2024年的現在似乎可以比較篤定地說,現在是疫情之後了。 不過,COVID-19所帶來的後遺症,同樣不只在身體裡頭,其實仍舊影響著全球運作,所謂的「回到」過去的正常生活,似乎是種錯誤的想像過去,本來就不可能回去,我們似乎都得在疫情之後找尋新的正常生活。因此,本刊邀請到為國家兩廳院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擔任導師、在國際間深具影響力的4位表演藝術製作人,就他們的觀察,思考疫情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也勾勒疫後的生態,給未來更多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plus
年度現象榜外還有……
回顧2023年,世界許多重要大事正在發生,台灣表演藝術圈亦迎來或大或小的改變。除了十大年度現象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同樣反映了2023年,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