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絕世小丑
丑來囉! 順著觀眾的笑聲 我們看到台上小丑耍寶逗樂,好似無憂無惱 只是小丑下台 一樣要面對柴米油鹽 一樣要經歷起起落落的人生 陳勝在 明華園的當家丑角 只要一上戲 整個舞台都發亮 他在家族劇團中,是最晚開竅演戲的一個孩子 是怎麼繼承了父親的丑戲才華 又如何成為劇團名列藝術殿堂的功臣? 倪敏然 曾經是觀眾無人不曉的喜劇天王 「七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歷經十年沉寂 才又在賴聲川的相聲劇中找到舞台的第二春 他是如何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又如何面對重新開展的演藝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靚 Chic & Shining
靚世代,出列!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 新一代的才人在哪裡? 許芳宜、伍國柱、徐堰鈴 一個現代舞者、一個編舞家、一個劇場演員 他們三十上下 不約而同 都已站上舞台的最前端 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這幾個台灣製造的舞台靚世代 如何能年紀輕輕便脫穎而出? 背後的汗水與淚水 又可訴說多少故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悠悠半生緣
張愛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孤絕才女,永遠是個話題。拿起放不下,因為文字裡俱是絲絲扣扣的情又淡淡遠遠的冷。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成名作,好緣份不一定有好盡頭,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決定,錯過了也就如劇中人曼楨對世鈞所說:「我們回不去了。」細細叨叨、分分合合的人物與滄桑,只有半生緣。 去年,兩岸三地合作在香港演出的《半生緣》,將在六月搬上國家劇院,鬼才創作者林奕華大膽以「唸書讀本」的方式排演這齣戲,三個小時的戲裡,沒有一個字不是從小說裡拿出來的。 女主角顧曼楨由台灣演員劉若英出任,男主角沈世鈞由北京國家話劇院廖凡扮演,而姐姐顧曼璐則由表演工作坊的丁乃筝担綱。本刊特邀該劇導演林奕華現身說法,以「性格,決定了愛情與命運」的角度切入,解讀這部小說。 從前年的《張愛玲,請留言》到這次的《半生緣》,台灣女演員丁乃箏和林奕華合作上了癮,她如何在這一齣戲裡,打破觀眾對顧曼璐的刻板印象。PAR走進排練場,與丁乃箏一起尋找劇中人。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百年之後,為什麼仍是契訶夫?
每一個劇團都視之為最大挑戰每一位演員都夢想排演他的戲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戲中找到自己 有人說契訶夫是個預言家,預言了百年之後,生活依舊像是開水與白麵包,平淡無味,百無聊賴。但也就在他素描似的筆觸裡,捕捉了真實生活單調的樂趣,雞毛蒜皮的生活愚蠢化成一篇篇幽默的人生哲學。 今年七月二日,契訶夫忌日滿百週年,在混沌的新世紀裡,不禁更讓人聯想起《凡尼亞舅舅》裡一再在信仰與價值幻滅的現實裡,尋找生命出路的主人翁。 如果你不認識契訶夫,戲劇學者李立亨帶你從六個角度閱讀契訶夫。 如果你已經認識契訶夫,黃建業執導的《櫻桃園》讓你重溫時代變動下,如同荒蕪廢墟般的俄羅斯風景,以及那群無所事事,多餘的人。 或者,綠光劇團《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給你看他和老婆奧爾嘉的愛情,看他們如何透過八百封信的往返,連接劇場濃烈的心靈與愛。 我害怕那些在字裡行間尋找弦外之音,把我當作救星或守護神的讀者。我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不是出世的隱士,也不是對一切都無所謂的人我只想做個藝術家如此而已。 安東‧契訶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喔,戀人啊!
春天,是戀愛的季節 舞台上,搬演著戀人的故事 你會看到 愛情可能美好、也可能只是慾望的外衣 也說不定只是自以為是的虛擬實境 那來自四百年前 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杜麗娘 牽著柳夢梅的手 在全本《牡丹亭》裡打造白先勇的青春夢 而十八世紀的愛情劈腿族唐‧喬望尼 就要在賴聲川與簡文彬的魔法召喚下 穿上時尚華服,魅惑二十一世紀的男男女女 當然更不能忘記,屬於此時此刻的 e化時代數位戀曲 指尖輕敲下《Click,寶貝ㄦ》 虛實之間,愛情的字典裡可還有「永恆」二字? 舞台是紅塵的的鏡子 戀人啊 你看見了多少熟悉的身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派京劇這樣走出來
不同於中國大陸京劇的流派根柢深厚 台灣的京劇發展出了獨特的表演美學 一代代的演員, 植基於角色情感,超越行當派別,揮灑出明星丰采 日前,有「戲包袱」之稱的京劇界前輩馬元亮先生辭世了。 身兼演員、主排、教師身分的他, 在京劇扎根台灣的過程中, 作育許多英才,也間接打造了台灣京劇的獨特路途。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特以專文 從馬元亮先生談起,探討「台派京劇」的成形, 也向半世紀前篳路藍縷深耕厚植的京劇前輩藝術家致敬。 另一方面 年輕的京劇演員們,也藉著近來「武戲」的製作 重新喚起觀眾的熱情,綻放出明星的魅力。 這是否是台灣京劇發展的新契機? 我們也藉此機會, 探討這個風潮下可能打造的未來遠景
-
舊剪新裁 焦點2004
Re-creation舊剪新裁
我喜新且戀舊,因為衣櫃裡過季的款式隨時會成為設計師翻新的素材。 舊剪新裁是一種姿態,是詩人般自我詰問的內在奇觀。 在時間與空間交織下,我們重溫感動也見證創作者的成長。
-
嚴選 焦點2004
Focus嚴選
我不相信名牌,但我重視質感。 嚴選是一種態度,是不妥協的品味。 2004年重量級表演節目精采直擊,別忘提前在備忘錄上誌記。
-
百匯 焦點2004
Festival百匯
我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但更期待眾聲喧嘩的熱絡分享。 百匯是一種氣氛,是酒神嘉年華式的狂喜歡愉。 百花齊綻的表演慶典就要展開,請預留趕赴一場又一場盛宴的享樂時光。
-
古意 焦點2004
Echoes古意
我敲打鍵盤寫文章,不過還是握筆書寫讓我有靈感。 古意是一種氣味,是餘音繚繞,迤邐綿延的斑駁鄉愁。 穿越時光甬道,請和我們趕赴一個時代的華麗與蒼涼。
-
嚐鮮 焦點2004
Offbeat嚐鮮
我喜歡發現生命的未知,它指引我走向想望的他方。 嚐鮮是一種精神,是青春、革命和愛情的赤子之心。 無限可能的表演探索之旅,拋開成見,我們可以更自在地飛翔。
-
複合風 焦點2004
Fusion複合風
我信仰純粹的極簡主義,同時享受異媒材恣意拼貼的瘋狂。 複合風是一種趨勢,是多元藝術的Mix Match。 盡情體驗跨領域淋漓演繹,讓表演藝術的花朵開到荼靡。
-
藝享人生
與藝術相依偎,人生是彩色的……
中山堂堡壘廳老空間上新妝 靜靜矗立在台北城一角的老空間中山堂,前幾年曾經重新規劃周邊廣場,整建過後雜亂化整為零,現在的中山堂廣場花木欣欣向榮、流水錯落有致,古意的石版路面映照整片天空莊嚴而幽靜,卻有點落寞。但就在一月底,中山堂再將二樓堡壘廳重新整修為藝文咖啡館,首季大手筆地熱鬧推出一○六場藝文活動且天天不間斷,其中「讀書俱樂部」與「讀劇俱樂部」分別邀請南方朔、郭強生導讀;「藝文下午茶」將陸續邀請痞子蔡、王文華、何穎怡、阮慶岳、金士傑、水瓶鯨魚、許佑生、顏忠賢、朱天心等文字與表演工作者主持。 除此之外,人文與建築學者莊永明、李乾朗將帶領民眾溫故知新,進行「中山堂街區導覽」;堡壘廳寬闊的露台視野極佳,週末到訪的民眾還可聆賞廣場爵士音樂會。對都市人而言,不論是百忙中偷閒於古色古香的咖啡館內進行心靈洗禮,或是悠閒假日中徜徉在春光下品嚐地中海餐飲,都是繁忙生活中的極致享受;歷經時光雕琢的中山堂,正企圖用古典雅致的丰姿吸引新生代的目光。 中山堂網址: http://www.csh.taipei.gov.tw/。 幾米知音一再傳唱 去年風靡華人世界的幾米繪本熱潮持續延燒,在創作社劇團改編的音樂劇《地下鐵》演出引發熱烈迴響後,應劇迷要求,劇中優美動人、令人低迴再三的樂曲終於裝進CD匣裡,在劇迷期盼中隆重發行了。 《地下鐵》演員除了范植偉、陳綺貞、吳恩琪、黃心心,重量級的舞台劇演員如Fa、徐堰鈴、馬照琪也共同投入演出,連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以及手風琴樂手王雁盟都共襄盛舉。而詩人夏宇(李格弟)的詞、陳建麒譜的曲,在在突顯劇中既魔幻又寫實的氣氛。幾首似曾相識的翻唱歌曲,脫去了流行外衣,在劇場回聲中呼應劇中人的孤寂。這張音樂劇原聲帶是陳綺貞暌違兩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小天王范植偉與其他專業演員的第一次獻唱,值得劇迷珍藏。 洽詢:玖玖文化02-2833-7531。 吟一曲古音唐詩 南管古樂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但經過時光變遷,大眾不再知悉南管曲文,而南管唱詞的晦澀、旋律節奏的悠緩在在拉遠人們親近南管的距離。知名南管藝術家王
-
專輯(一)
那些人 那些歌
璀璨的幕前人生和落寞的人生幕後,常使得藝人的生命史充滿起伏與戲劇性的對比,上月過世的梅艷芳,死後家人與好友的紛爭擾攘固是一例,一九九五年猝逝的鄧麗君何嘗沒有留下許多來不及道別的故事。 經過九年的平撫與整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將推出以刻畫鄧麗君一生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這位冷戰時期,以歌聲銜起兩岸華人情感交流的鄧麗君如何被蓋棺論定?是我們所好奇的,本刊特派編輯前往香港專訪導演李銘森及編劇羅啟銳。 另外,自去年以來,包括費玉清、鳳飛飛、蘇芮、蔡琴、齊豫等四年級歌手們再掀風潮,這些陪伴台灣走過工業發展、都市變遷的歌聲們各自反映了什麼樣的時代記憶,我們也邀請了音樂文字工作者張夢瑞提出精采的觀察。
-
專輯(一)
重點探看二○○四香港藝術節
每年二、三月,亞洲的表演藝術盛事,香港藝術節是其中之一。今年步入第三十二屆的香港藝術節,長久以來是台灣藝文愛好者親炙西方創作新潮的重點節慶,但近年來,不少節目都會在香港藝術節表演之後,班師來台,讓台灣觀眾不出國也能欣賞同款的表演。 在九七之後,香港藝術節的規畫上,呈現了更多香港本地藝術家的創意傑作。和往年一樣,將從二月三日展開的香港藝術節也是最近香港旅遊的重要項目, 我們挑出香港藝術節精采節目加以介紹,讓想在這個藝術節中尋寶的觀眾,能有不一樣的觀賞經驗。
-
專輯(一)
走,到小劇場唱戲去
一九八○年代,蘭陵劇坊《荷珠新配》牽出戲曲與現代劇場的聯姻關係,近幾年,中國大陸則掀起「小劇場戲曲」風潮。兩岸或前或後地展開戲曲進入小劇場的實驗,是偶然的巧合嗎?而這樣的嘗試,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本刊特地針對這個戲曲新趨勢進行探討,並以數齣大陸近期製作為例,讓讀者了解演出概況。而台灣此風方興未艾,我們也以專文描繪本地戲曲人的創作新向度。
-
專輯(一)
看男人在跳舞
當我們好奇著舞蹈的起源,從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內壁盆沿,我們看見五個小人兒手牽手共舞的圖像,雖然在這幅畫面中看不出性別,不過若往下 追溯,我們讀到了從遠古蠻荒、狩獵到農耕時期,人們為了歡慶、祈福、嚇阻惡敵、傳授知識或自娛娛人等各種原因而手舞足蹈的歷史。 「一個完整的舞字,即是雙人對舞,或稱性愛舞的形象寫照。」(註1)而「一個精悍而勇健的(男性)舞者,定然可以給女性的觀眾一個深刻的印象;一個精悍而勇健的舞者,也必然是精悍和勇猛的獵者和戰士。在這一點上跳舞實有助於性的選擇和人種的改良。」(註2) 時 至今日,男人跳舞雖依舊性感,卻早已去除了生殖的工具性,跳脫「精悍勇猛」的單一形貌;當年搏命跳出「我是男子漢」的男人們,如今已長成穩重內斂、思慮成 熟的「新好男人」。如果說一樣米養百種人,那麼在舞台上,我們看見一樣男人千姿百態,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各種性格與氣質,更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與美學的差 異。 趁著雲門舞集資深男舞者吳義芳在這個月推出獨舞展,我們訪問了包括吳義芳在內、三位跳舞超過十年的男舞者,並請教不同性別的四位編舞 者,看他們眼中的男舞特色,還有兩位長期觀舞、自己也跳舞的作者如以墨與林郁晶,針對主題各抒己見,最後,我們試著拉開視角,邀請藝術工作者鄭乃銘從畫作 中看各色男人。 也許多年後,當我們的子孫看見這些,會了解他們的祖父、父親,曾經走過何等精采的歲月!
-
專輯(二)
孩子,戲開唱囉
在戲曲還是流行文化的年代,眾多戲曲劇種中,只有京劇被列入教育體系當中,而且偏重專業表演人才的培養。如今,戲曲變成小眾的表演藝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因陌生而疏遠、排斥,戲曲觀眾高齡化乃不容忽視的隱憂。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施,被有識者視為戲曲普及教育扎根的契機,但是該如何落實呢?各方都還在努力摸索當中,這正是本專輯探索的主題。 在 呈現教育體制實施現況的同時,我們進一步引導身為執行者的基層教師如何去思考戲曲的用法和教案設計的方向,甚至跨到體制外,想像在講究文化創意的時代,戲 曲也有發展另類教學系統的可能和競爭力。此外,我們還從普及教育的角度,期待有更多為兒童量身訂作的戲曲製作、創作產生,期待明朝戲曲開唱時,能召喚得來 我們的孩子!
-
專輯(一)
無「伴」不成藝 ─ 謙遜而必要的伴奏藝術
當我們欣賞一齣歌劇或舞劇時,親臨曼妙的音樂會時,我們總是打從心底讚嘆這些舞台上的星星,但是舞台後造就這些閃亮星光的無名英雄們,卻常常被觀眾忽略。 「伴奏」在中文的字面意義有著陪伴襯托的意味,因此長久以來,這個被音樂家、聲樂家甚至舞蹈家們所深深依賴,視為比獨奏更上一層樓的專業,在台灣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認識與重視。本學年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成立了鋼琴伴奏合作藝術研究所,是國內培養伴奏人才的濫觴,也是「伴奏」這項專業人才在台灣開始走向新局面的一個指標。本刊藉由兩篇訪談,各從教育養成制度與合作哲學的兩大方向,探討音樂伴奏的定位、工作與養成條件,另外並邀請國內資深的舞蹈伴奏林春香闡述這個極度被忽略的職業,為舞蹈伴奏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 不只是舞蹈與歌劇,即便是獨奏音樂會,音樂家都無法獨立完成舞台上的展現,從林春香、克魯葛與葛濟娃的論述與觀點,將可看到「伴奏」在每個不同的領域中變化無窮的微妙角色與所擔當的重量。 往後,也請熱情地為那雙布幕後的手擊掌吧!
-
專輯(一)
看見英國的前衛劇場
巨盒?古城?金屬與麵包?本月份的英國劇場藝術節,究竟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本刊特別委請刻正留學英國的兩位劇場工作者,為讀者針對即將來台的演出 略作評介之外,也要看看近年來的英國劇場,除了頂著「莎士比亞戲劇」的傳統光環之外,還流行什麼前衛?此外,近年來文建會斥資派員前往歐洲英倫、北歐等地 取經,試圖提倡台灣文化產業規模,角色日趨浮上檯面的英國文化協會,它又是如何扮演文化外交的角色?未來英國文化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恐怕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