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雲門排練場是張贊桃的另一個「家」。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光影如戲 在家上演 劇場設計師的「家」

張贊桃 以劇場為家,襯光影入夢

張贊桃小檔案 ▲雲門舞集技術總監及駐團燈光設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設計系碩士。一九八二年加入雲門實驗劇場。 ▲設計作品包括雲門近年重要舞作,如《狂草》、《烟》、《竹夢》、《行草》、《水月》、《白》、《流浪者之歌》等。 ▲雲門之外,也曾為台北越界舞團、果陀劇場、明華園、蘭陵劇坊、三十舞蹈劇場、金枝演社、舞鈴劇場等表演藝術團體設計燈光。 一聽到採訪計畫便堅持我們到雲門排練場的張贊桃,正是雲門舞集的技術總監,也主導雲門的舞台燈光設計,他謙稱家中無長物,但願與我們分享他以雲門為家的劇場 生活。採訪時正逢新的舞台地板送達,工作人員忙著洗去嶄新地板上的油膜,整個排練場熱鬧翻騰,轟隆作響,就這樣,進入了燈光設計師張贊桃的舞台與家。 在全暗的閣樓中檢示舞台燈光的魔力 雲門搬來八里已經十多年了,當初設置這座排練場的目的以實用為主,因此設計沿用工作室的模式,選在八里的主因是因為場地大,加上日後有可擴充的腹地。初來 時,荒煙蔓草,不時有山蛇闖入,但是排練場所在的這片美妙山景,卻也成了外國舞團參訪時羨慕的優質環境,就在這麼與自然並生的工作空間中,張贊桃成就了他 一齣齣的雲門大戲。 素樸直率的張贊桃,談及工作時,眼神每每綻放出耀人光彩,他展示了雲門燈光師工作的小閣樓;位於排練場上方的一間漆黑的 暗室,可以讓他確認每件登台舞衣在燈光照射下的精確色光。要真正測試舞台燈光的效果時,燈光師張贊桃也必須趁舞者練舞時,在排練場裡爬高爬低來調整燈光進 行「try out」;他笑說:「幸好在國家劇院就不必」。國家劇院專業的調燈梯,讓他的工作可以變得單純,得以專心觀察彩排的舞台燈光。 堅持手工畫燈圖,科技中保留一絲人味 仍用手繪燈光圖的張贊桃,說自己是手工派而非電腦派的,每一幕的燈光,皆在這一張張的平面圖剖面圖中成形,晒圖紙讓非常科技的燈光控制保留一絲人味,就如同 張贊桃的爽朗性格,是他專業之外,更貼近人情味的聯繫。長久在高音量的舞台從事幕後工作,太太說他「眼睛比耳朵好」,而對於日常光影也一定計較,不過在生 活上,張贊桃最注重的是「吃」。從特別因採訪而

文字|林千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光影如戲 在家上演 劇場設計師的「家」

劉權富 滌去科技塵囂,古風家宅好放鬆

劉權富小檔案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藝術碩士。 ▲致力於電腦燈光(Moving Lights)與表演藝術之結合,燈光設計作品並跨藝術與商業領域,包含音樂歌舞劇、傳統戲曲、戲劇、大型演唱會、建築照明及舞蹈等。 ▲近年多與明華園歌仔戲團合作,並曾為台北新劇團、果陀劇團、國光劇團等表演團體設計燈光。 任教於台大戲劇系的劉權富,的確擁有劇場人的特質,洪亮的嗓音與活潑外顯的性格,如同一顆閃亮星令人視線不能轉移,而他的家洋溢著中國古意風,更令人流連忘返。 間接光源加古董家具,打造濃濃中國風 一進門,劉權富就認真介紹起家中的每處角落,只因家中充滿他與太太的共同珍藏,在燈光的安排上,劉權富認為居家光源是「基本光為主加特殊光」,他把日光白燈 列為拒絕往來戶,而居家愛用是間接光源,也就是他所認定的基本光。鋪陳特殊光的投射燈們,一律襯托著牆面上的木雕裝飾,不過在寬敞的客廳中,他還是忍不住 技癢,以包了色紙的投射角燈小小地幫牆面「烘托」出一些氣氛,更在客廳安排了十多組的燈光開關,用以切換各式照明,讓他與太太可以時時在舒服私密的這處居 家重心裡,喝點白酒、佐上起司浪漫燭光點點連情意。 劉權富家中有許多古董家具,多為老件,最老的是一件一百五十年的鐵梨木邊桌,因為太太喜 愛古董家具的歲月感,所以家中真的布滿濃濃的中國情調,而善用古董窗花等小件製作的居家風景,也在偌大的樓中樓家中隨處可見,不過兩人的收藏並不只有中國 品味,其實從峇里島、威尼斯、瑞士所帶回的小品也散見家中,這當中也蘊藏了劉權富與太太行跡世界的美麗回憶。 工作很科技,回家沉浸古味完全放鬆 因為家裡打理得非常乾淨整齊,所以劉權富最愛溺在家中哪都不去,「我覺得我家比五星級飯店還舒服」,劉權富也頑皮地說:「我的專長雖然在現代數位虛擬上,但 是我的家卻是這種古味洋溢的風格,反差很大。」我想是正由於他截然切割了工作與家的氛圍,因此回到家中的全然放鬆,也緩緩為專業補回一點一滴的創意活水。 擔心家中濃厚的中國風太過剛硬,劉權富也刻意將一些現代成分如矽酸鈣

文字|林千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光影如戲 在家上演 劇場設計師的「家」

簡立人 低限設計,洋溢甜蜜生活

在劇場舞台上的氣氛推手──燈光設計師與舞台設計師,在面對「家」這樣私密的概念時,究竟如何操弄光影或舞台元素以營造居家風景,或許會是觀眾們欲加探索的面向。深入設計師的「家」,觀察冷峻的美學是怎麼在親密的家中被實踐,「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帶您進入真正地發光發熱的樂活才人世界。

文字|林千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光影如戲 在家上演 劇場設計師的「家」

賴雨農 望海樓中樓,光影的華麗舞台

賴雨農小檔案 ▲台北國立藝術大學劇場燈光設計畢業,紐約Parsons學院燈光設計碩士。國際燈光設計師協會會員。 ▲近期劇場燈光作品:《賢治》、《房間》、《人漁的願望》、《包法利夫人們》。 ▲室內燈光設計包括Louis Vuittion(台灣)、ESPRIT(台灣)、台北101辦公室等。 ▲與建築師許育嘉合組「十瀚建築設計」,並成立個人的燈具品牌「十聚燈光設計」。 遠離城市的淡水八里,遠眺台北港不造作的一百八十度景觀,這是燈光設計師賴雨農的家,「每天看到這個安靜的景觀,才有回家的感覺。」在紐約就讀建築照明,賴雨農與建築師許育嘉組成了「十瀚建築設計」,並成立個人的燈具品牌「十聚燈光設計」,作品遍佈劇場、商業空間,而賴雨農的家就是創業之作。 兩層樓高的落地窗引進室外光 在關渡台北藝術大學念戲劇系時,意外發現八里這一帶的特殊景觀,面對台灣海峽,右倚淡水河,眼前是台北港的輕工業區,低調又有後工業的獨特氣息,於是一住就是十年。前年遇上樓下有意出售,藉機將上下樓各二十六坪的空間重新整修,打造賴雨農夢想的樓中樓之屋。被主人形容為「任性的堅持」就是陽台上兩層樓高的大片落地窗,為了維持完整景觀不願妥協尺寸,因此要特別出動吊車來裝設。 「可不可以有一種理想的家,當建築完工,室內設計也同時完成,回歸建築本體,把設計規模降到最低。」賴雨農說。顛覆空間配置、實驗材質、降低修飾是空間的最大特色,一改一般樓中樓的空間規劃,二樓是入口、廚房、餐廳等公共空間,工作室、臥房等私密空間則設置在樓下。進門首先踏上有原始感、不造作的水泥粉光地板,這是賴雨農材質實驗成果其一,隨著時間與溫度自然的均裂,是意外的驚喜,抬頭一望,在管線外露的天花板下是開放式廚房,與面向戶外景觀的餐廳與客廳,連成一氣的格局方便主人在準備料理時與客人互動,透明壓克力餐桌椅與白色料理台呼應,增加空間穿透感,而賴雨農發揮燈光專長,只用溫暖的白熱光源,沒有裝飾,讓燈光自己說話,兩盞長型的訂製燈具巧妙連結兩個空間,延伸出摩登未來感。 清靜白牆,讓光影成為空間的主角 較窄的料理台,刻

文字|Olivia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光影如戲 在家上演 劇場設計師的「家」

黃怡儒 巷弄翻書浪 訂製綠洲劇場

黃怡儒小檔案 ▲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暨設計學院敘事空間藝術碩士(MA SCENOGRAPHY)。 ▲曾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世紀當代舞團、創作社劇團多次合作,二○○一年跨足商業展場設計,目前為「光助大房」設計公司負責人。 ▲近年代表作:二○○五年台北國際書展、約翰走路黑牌、綠牌品酒會、LV旗艦店開幕時尚秀等。 卡爾維諾的文學作品《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以輕、快、準、顯、繁討論未來的文學品質,不過這五個想法也是舞台設計師黃怡儒對室內設計的想像。從LV、Johnnie Walker、誠品、大小劇場,黃怡儒操刀的展演空間不計其數,他擅長用平凡的材料,做出令人驚豔的作品,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在城市都會移植大自然綠意,熱愛實驗嘗鮮的他,相信「不管任何主題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原始的想像,就是簡單。」 為愛書找一個家 在英國聖馬汀攻讀敘事空間設計,短短一年間又跑去瑞士學影像、布拉格讀歌劇設計,位於通化街的工作室取名為「光助大房」,簡單明瞭說出設計師的好玩個性,以及對光的要求。愛書的黃怡儒當初純粹只是要替書找一個更寬廣的收納空間,因此工作室的首要設計重點,就是一面很大的書櫃。黃怡儒幸運地在綠意盎然的通化街巷弄,找到一間四十四坪的四房老公寓,從裡到外,黃怡儒靈活運用光線、色彩,說一則海與森林的愛情故事。 從巷口遠遠就望見刷上土耳其藍外牆的工作室,推開同色系、中式雕花的木門,沒有人不會被眼前戲劇性十足的「書浪」擄獲,整面橫貫前後空間,包括房門在內,一路延伸至天花板的木頭書櫃,被黃怡儒稱為是「書的海浪」。與大門對稱之處是一個挖空的大拇指豎立造型,設計師笑說:「一進門就看到『讚』的手勢,心情會很好。」原木色的書架上依照建築、室內設計、純藝術、文學、攝影時尚等分類,穿插黃怡儒旅行世界各地的戰利品、趣味公仔等等。 盎然綠意與燈影共舞 從大型傢具到水晶燈、抱枕等傢飾配件設計,黃怡儒不假他人之手,海浪書架前面點綴兩盞大型訂製水晶吊燈,一點亮牆面上就有如波光的投影,加上冷氣或微風吹拂,光影隨之晃動,彷彿舞動的樹影。橄欖綠的牆面空間,點綴大量大小型

文字|Olivia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書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 凝視歐陸人文的第三者眼光

大學時代讀的是中文,八○年代遠離台北到巴黎學習戲劇,參與劇場工作,也在早期台灣劇場編導過多齣舞台劇,而後移居德國,一方面擔任新聞特派員,一方面也不停輟文學創作。陳玉慧是是作劇場的人,跑新聞的人,也是寫作的人。在編舞家林懷民眼中,她是當代最動人的散文家,「她的感思與文字總讓我悸動,讓我在煩碌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人的感覺,想起『靈魂』這回事。」 雖然旅居歐洲,但陳玉慧卻總用「訪客」的眼睛來打量自己的所在,觀察記錄歐洲藝術生態、社會現象。她的散文中,從來有一種旁觀的態度,冷冷的眼睛,但不冷的心;而如今,她要自己更像旁觀者,雖然有時還是忍不住主觀地寫起內心思維。那種第三者的寫法,試圖客觀地陳述每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肢體和語言,因為正如她所說,外在行為正是內在思維的反射,記錄外在便是顯露內在。 最新的作品《我的抒情歐洲》(大田出版)收錄她近年發表於本刊的專欄文章,在她的筆下,不論是耳熟能詳的作家、激進的劇場導演、前衛編舞家,透過她那平淡真實的筆調,每一個人每一個故事看都如此精采動人。在這些創作者那不安、自我、孤獨的靈魂背後,無論隱藏的是混亂迷惘的掙扎,或者是才華洋溢的美麗境界,都帶給讀者無限的共鳴、衝擊與繆思。(廖俊逞) 米雅斯《在妳的名字裡失序》從三角關係看自我認同 看似典型的三角關係,深入了三人的自我認同。被譽為「左手寫專欄,右手寫小說」的西班牙作家米雅斯以「小說中的小說」說故事,探討生命的迷惘,對愛情對年少的緬懷。揭露的過程也充滿懸疑性,營造出虛幻與現實之間彼此不斷的交替變化。文中一切的演出前仆後繼、相互呼應,結構嚴謹,技巧高明。《在妳的名字裡失序》(圓神出版)一書不僅為米雅斯奠定其「暢銷優秀作家」的地位,並受歐亞各國喜愛,已有十種譯本問世。其他著作有《這就是孤獨》、《意亂情迷的出軌》。(廖俊逞) 《表演藝術達人秘笈》破解看表演難題! 看表演要穿禮服嗎?如何省錢看表演?聽音樂會怎樣才不會拍錯手?在劇場裡面不能拍照吃東西嗎?看表演時打瞌睡怎麼辦?實驗劇場真的都讓人看不懂嗎?想要解決看表演的疑難雜症,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的《表演藝術達人秘笈》一本全搞定!全書區分為「看表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CD

重現光芒的古巴音樂傳奇-貝波.瓦地斯

古巴的音樂總是讓人驚艷,尤其近年來許多藝能達人重新被發掘聆聽,簡直就是從歷史的沙泥中重新淘洗出璀慘的珠玉,身兼作曲家、製作人、鋼琴演奏家與樂團團長,目前已經近九十高齡的貝波.瓦地斯也是珠玉之一。他是古巴爵士樂黃金時期Big Band靈魂人物之一,曾因革命流亡瑞典、在飯店演奏鋼琴維生,近幾年不但重新受到全球樂壇矚目,並成為五座葛萊美獎得主。

文字|吳智聰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