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音樂市場 新音樂時代 台灣的表演藝術,向來以音樂市場開發最早,也最「先進」──結合了科技、商品,而九〇年代的台灣,因著媒體的開放,加上科技的日新月異,音樂市場近一、二年更朝多角經營、市場分衆為訴求,以迎合現代人多變求異的消費需求。二十四小時專業音樂電台誕生,提供多類音樂選擇,音樂出版躍上電視,CD光碟化、平面文字立體化、音樂傳送世界同步化。九〇年代的音樂人正面臨一場新「視」、「聽」革命,而這一波趨勢或許也將間接影響未來的表演藝術市場。
特別企畫①/鬆綁表演空間 鬆綁表演空間 最近,台北市政府舊大樓的再利用,以及市政府有意釋出台北市市產中「閒置空間」的問題,引起了敎育界與美術界的廣泛討論。 而相對於表演藝術界而言,表演及排練場地的不足也早已是存在、且困擾不已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市府有意釋出「閒置空間」之際,表演藝術界的態度到底如何呢? 不像國內目前的表演場地大多屬於公家,且多是五、六百人以上的大劇場。在紐約,許多「廢棄空間」被再利用而轉化成一、二百人的小劇場,造就了紐約多元表演形態的發展。 有別於表演團體、個人及觀衆的來去沈浮,一座有歷史、有風格的劇場在文化上及歷史上所能產生的累積與沈澱作用,絕對不容我們小覷。 紐約劇場界如何轉化廢置空間成爲表演空間,以及他們如何經營,這都是我們在今天討論閒置空間再利用時値得借鏡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①/鬆綁表演空間/紐約經驗 N.Y.把No變成Yes的地方探訪紐約劇場利用與經營 誰說劇場一定得是新蓋的建築物?誰說劇場一定得管盡音樂、戲劇、舞蹈變成名爲「樣樣通」、實爲「樣樣鬆」的「綜合性藝術中心」呢?紐約,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表演藝術重鎭就擁有不少由閒置空間轉化爲「專題化」劇場的成功例子。然而,擁有硬體並不保證「軟體」就會跟着出現。關於紐約這類由閒置空間轉化成的劇場,他們是如何經營、如何找錢、如何找藝術家,進而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劇場風格?本刊特至紐約探訪私人劇場的利用與經營。
永遠前衛的拉瑪瑪實驗劇場 文字|艾倫.史都華、李立亨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P.S.122不要模仿,或做得很像別人的節目 文字|馬克.羅素、李立亨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舞蹈劇場工作坊要讓現代舞蹈自由 文字|大衛.懷特、李立亨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從廢墟屋到展演場地 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管理規劃 文字|容淑華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美國「民間國家劇院」布魯克林音樂學會 文字|喬瑟夫.麥利羅、李立亨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多面向挑戰的「舞蹈空間企畫」(Danspace Project) 文字|余承婕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特別企畫/20世紀藝術雙響巨炮 約翰.凱吉與模斯.康寧漢John Cage Merce Cunningham 作曲家約翰.凱吉與編舞家模斯.康寧漢──這兩位改變二十世紀藝術方向的巨匠,曾一起造訪過十年前的台灣。然而,十年前的台灣卻仍未準備好,他們帶來的新穎觀念沒有能夠引起共鳴。今年四月,康寧漢舞團又將再度來台,可惜老搭檔凱吉已於九二年離開了人間。我們特別企劃了這個專題,深入淺出地介紹大師們的藝術,以迎接康寧漢在台度過他七十六歲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