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

鄭宗龍《關不掉的耳朵》 讓聲響成為舞蹈動力來源

文字|張震洲
攝影|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2
在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走進一座沒有布幕的劇場,主導節奏、形塑空間,引動舞者的身體本能。 (張震洲 攝)

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創作、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énix scè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共同製作的《關不掉的耳朵》,將於10月23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今(22)日舉辦彩排記者會,作品以「聲音」為出發點,探索聲響如何穿透空氣、影響身體與情緒,最終化為舞蹈的節奏與能量。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2025/10/23-24  19:45

2025/10/25-26  14:45

台北 國家戲劇院

 

2025 NTT遇見巨人—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2025/11/7  19:30

2025/11/9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2025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2025/11/15-16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藝@書廣告圖片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

法國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Esteban Fernandez)為本作譜寫全新音樂,並多次來台駐地創作。這位活躍於歐洲的音樂家擅長跨界於裝置、電聲與實驗音樂之間。他在創作過程中與鄭宗龍密切交流,討論音樂與聲音如何並行發展,哪些片段需要聲響推進,哪些段落則保留呼吸與靜默。他說:「這個作品建立在『不斷演化』之上,沒有任何片段重複,每一刻都帶來新的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下為舞蹈創作音樂並不容易,我必須找到一種音樂語彙,它不只是『往前推進』,而是能夠自然、有機的共同生長與延展。」

艾斯特班補充道:「在亞洲的環境中,節奏密度與訊號變化都更高,這對我是一種刺激與挑戰。但也正是在台灣,我學會靜下來、等待。」他希望在《關不掉的耳朵》的音樂中,創造出「無法被關閉的感覺」,更與舞者的身體相互呼應,在劇場的每個角落流動,滲入觀眾的感官,成為彼此共享的感受。

世界是座無牆的音樂廳。風聲、腳步、訊息聲,還有腦中不停重播的那句話。它穿過窗,越過牆;闖進情緒,也潛入你以為遺忘的記憶。(張震洲 攝)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今年再度以電影《地母》入圍金馬獎「最佳音效」的台灣聲音設計大師杜篤之,攜手兒子杜均堂參與創作,他們在雲門排練場與生活環境中錄製、取樣多種聲音素材。從舞者的呼吸、紙張摩擦、落葉與水聲,到環境中細微的風雨與人聲。兩位聲音設計透過與鄭宗龍多次討論,逐步形塑作品的聲音景觀,讓這些日常聲響在劇場中成為具有空間感與層次的表現。

對杜篤之而言,這次合作同樣是一場嶄新的探索,能在不同領域中運用原本擅長的聲音手法,並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指出,過去聲音設計多半服務於影像或故事節奏,而這次去掉敘事框架後,能自由構築讓觀眾「聽見」的節奏。「我會思考這陣風可以持續多久,什麼時候轉成另一種風,觀眾就在這過程裡持續吸收。當我抬頭看見舞者用身體詮釋、回應這些風的聲音,我才發現,原來舞蹈這麼好看。」

鄭宗龍邀來曾獲坎城影展技術大獎、十三座金馬獎紀錄保持的杜篤之,與杜均堂攜手擔任聲音設計,合力打造能與身體共鳴的聲音空間。(張震洲 攝)

在視覺設計上,舞台完全敞開,捨棄布幕與遮蔽,觀眾的視線可以穿透整個劇場。《關不掉的耳朵》讓舞台從包裝轉化為建築本身。視覺統籌吳耿禎與燈光設計沈柏宏共同提出「去包裝」的概念,將後台裸露於觀眾眼前,以金屬、光線與空間構築出一種開放的觀看經驗。雷射在建築裡營造各種關係,可劃分空間,本身卻不是空間。雷射光在劇場中穿梭於光與霧、反射與穿透之間,建立出詩意而溫柔的留白。

燈光設計沈柏宏透過光線切割虛構牆面,使聲音在空間中反射與流動。繼《毛月亮》後,鄭宗龍再次與吳耿禎合作,並邀請擅長雷射創作的藝術家張方禹參與,共同建構聲音與視覺交織的場景。(張震洲 攝)

服裝設計陳劭彥則選擇極簡手法,簡化色彩與線條,以低彩度甚至純黑呈現身體的張力與輪廓。他認為觀看舞蹈如同欣賞一部黑白電影,純粹的黑能聚焦於身體、光線與聲音之間的關係。服裝在此不再是外在裝飾,而是身體的延伸,與肌肉、呼吸、節奏共同構成動能的延展。

《關不掉的耳朵》透過聲響層層堆疊,讓節奏、呼吸與空間相互牽引。觀眾在劇場裡不只是「聽見」,而是「被聲音包圍」,體驗舞蹈如何在聲響之中誕生。

延伸閱讀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 以舞為道,用身體坐看世界的快(上)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 以舞為道,用身體坐看世界的快(下)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