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西班牙藝術采風 西班牙,一個盛接陽光的國度。它的熱力不只散發在鬥牛場裡,劇院、音樂廳、酒吧、咖啡座,或佇立街頭的房舍,展現在生活與藝術的耀眼生命力,是不同種族、文化激爆出的火花。八月的台北,隨著國際吉他節的揭開序幕,令人情緒亦感染上那份熱力,在彈撥聲的伴奏中,讓我們與讀者一同到吉他的故鄕──西班牙,做一次夏日藝術之旅。
特別企畫/敦煌樂舞 石窟裏的樂舞傳奇 敦煌,是絲路上寧靜美麗的綠洲城,也是世界聞名的莫高窟所在地。洞窟如蜂巢般開鑿在鳴沙山的斷崖上,洞內是美不勝收的佛敎壁畫和各種形態的塑像。其中音樂和舞蹈場面的描繪,旣像是對極樂淨土的想像,又如同凝凍住的古代樂舞,提供現代學者豐盛的素材,重新拼貼。 今年八月,甘肅省蘭州市的敦煌硏究院將舉行「'94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國各地、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舞蹈、音樂學者,硏究絲路歷史、地理、文藝的相關專家們都將出席盛會。我們則企畫了「敦煌樂舞」特輯,引領您從文字與圖片中一探石窟的古老傳奇。
特別企劃 坦蕩蕩面對赤裸裸 從骨迷宮事件看裸體的藝術 to wear or not to wear is a decision to make 裸體在美學的範疇裡是一種文化的選擇, 裸體對於表演創作則是另一類服裝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不是偶發奇想,亦非刻意噱頭,卻老惹風波。 「骨迷宮」事件引起國內表演藝術界對「身體解嚴」的呼聲, 在此《表演藝術》邀請讀者與藝術家 來對裸體藝術做一次坦蕩蕩的面對, 探討裸體與創作、美學的關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純真年代 純真年代 編輯部演出 四月,一個兒童的季節。在純真的年代,藝術的種子最易發芽。用一支想像的魔棒攪拌,音樂、戲劇、舞蹈都成了辦家家酒的材料。 《表演藝術》在兒童的四月,烘培了可口小點──介紹舞蹈、音樂、戲劇的偉大作者及作品,讓兒童們有一個別緻的節日。
冷笑的音樂──普羅高菲夫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樂器說童話《彼得與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尼金斯基,一個跳躍的精靈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小丑木偶的故事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假戲眞做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悲劇《伊底帕斯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