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10年,高雄市交響樂團(KSO)將到台北國家音樂廳,以一場劃時代的跨界之作宣告全新篇章。由指揮吳曜宇領軍,攜手爵士大樂團TPO Big Band演出的「無界搖擺 The Unbounded Swing」音樂會,從古典到爵士、從歐洲到美國,跨越地域、風格與世代的界線,不僅是一次聲響的融合,更是一場文化的對話開啟。
音樂會上半場將以兩首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揭開序幕。首先登場的是杜卡(Paul Dukas)的《仙女》(La Péri),以波斯神話為靈感的舞蹈詩,這次演出也是此曲台灣首演。
「大家都知道杜卡的《魔法師的學徒》,但其實《仙女》才是他的真正巔峰之作,連作曲家自己都這樣認為。」吳曜宇指出,這首作品以華麗的銅管與細膩的配器描繪出夢幻神秘的氛圍。
接續登場的則是拉威爾的《圓舞曲》(La Valse),原本是受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推動者與芭蕾製作人迪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託創作的作品,後來因理念不合而未被搬上舞台。吳曜宇說:「這兩首我將它們看成是樂團炫技的曲目,不論是單純的技術,還有音色、節奏與速度的轉換都是相當有可看性。」
下半場則帶來美國當代爵士大師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的《搖擺交響曲》(Swing Symphony),這將是該曲在亞洲的首度演出。
《搖擺交響曲》由柏林愛樂、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與倫敦交響樂團4個樂團共同委託創作,2010年由柏林愛樂與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首演。這部7樂章的作品以壯闊的編制串起兩條主線——爵士樂發展史與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歷史。吳曜宇指出:「這首作品的兩個主軸非常明確,一個是爵士樂的發展歷史,另一個則是非裔美國人的文化與身分認同。」這兩條線交織出整部交響曲的核心意義。樂曲融合了爵士與古典的語彙,從 Swing、Bebop、Blues 到交響樂的嚴謹結構,象徵文化對話與音樂平等的精神,「它不只是爵士樂的復興,也是音樂史上的里程碑。」
這首作品演出極為困難,無論對交響樂團或爵士樂團皆是挑戰。為此,KSO與TPO Big Band動員總共80、90位音樂家,包括多位台灣頂尖銅管樂手跨團合作,「光要抓到那個爵士韻味,就要花很大功夫。」吳曜宇說。
「雖然是演出一場音樂會,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高雄市交響樂團本身。」吳曜宇表示,這次是樂團近10年來首次登上台北兩廳院舞台,「我上任快兩年了,這場演出對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契機,象徵樂團邁向下一個階段。」
他強調,高市交的表現「絕對不比其他職業樂團差」,而這場演出更希望讓台北的觀眾重新認識高市交的品牌與價值。「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延續台灣的古典音樂環境。例如歌劇的製作,我們是唯一一個從頭製作、幾乎全由台灣歌手演出的職業樂團。」
對吳曜宇而言,這場音樂會不僅是演出,更是樂團「年輕活力與熱情」的展現。他笑說:「我們樂團的平均年齡比較輕,每場演出都特別有熱情(enthusiastic)。」他也希望藉由音樂會能讓大家想到高市交,想到他們正在做的事,也就是「延續台灣的古典音樂環境,同時勇於探索新的語言與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