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演出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加拿大無線大木偶劇團

無線大木偶劇團(Thtre Sans Fil)成立於一九七一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在創意總監Andr Viens的領導下,劇團定期在世界巡迴公演。一九八〇年無線大木偶劇團被選爲加拿大代表,參加美國華盛頓舉辦的世界偶劇節,演出《燻製場的故事》。一九八四年,無線大木偶劇團以魁北克大使的身份,受邀參加洛杉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化活動「奧林匹克藝術節」演出八場。同年以《悲喜》一劇獲得南斯拉夫國際偶劇節首奬。 無線大木偶劇團演出的劇本題材豐富多元,包括根據日本能劇改編的作品、改編自法國名作家拉伯雷的作品等。此次來台,無線大木偶劇團推出的是加拿大兒童劇作家Henriette Major所寫的作品《追夢小捕手》Dream Catcher。 本劇根據對五百位六到十二歲小朋友的訪問,將他們的夢中情景匯集而成。劇中有二十五個木偶,高度都超過一公尺,甚至有高達四公尺的巨型布偶,演出人員穿著黑衣以黑布遮臉,小型布偶以一人操控,大型的布偶則三到四人一起合作演出;此次演出除了試圖呈現出小朋友充滿幻想的空間,同時也希望能敎導孩童如何面對及克服對黑夜的恐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相聲瓦舍《哈戲族》揭露舞台秘辛

「相聲瓦舍」的宋少卿、馮翊綱,這次整理了兩個舊段〈大改行〉和〈關公戰秦瓊〉,加上新編的〈四郞探娘〉和〈奴家正是王寶釧〉,四個段子成爲一套一百分鐘的節目,說的都是演員在台上出錯的糗事。電視電影出錯了還能重錄,舞台上倒沒看過 NG 重來的,《哈戲族》揭露舞台秘辛,公開忘詞兒的、掉牙的、南腔北調的,讓你一次看盡舞台 NG 精華集錦。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果陀劇場《天使不夜城》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兩岸世紀巡演《天使不夜城》

一九九八年果陀劇場備受好評的《天使不夜城》一劇將於今年二月進行兩岸巡演。故事描述阻街女郎追尋眞愛,並曾獲九八年度戲劇晶球獎的《天使不夜城》,挾其當年演出時的口碑與佳績,今年將再度捲土重來。除了在台灣北、中、南各地巡迴演出外,更將觸角伸向上海、北京與廣州,爲兩岸的文化交流增添新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非常林奕華《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

這齣戲我看過香港首演,所以推薦起來可以毫不心虛。不同於《水滸傳》的解構支離,或是《半生緣》對文字臣服迷戀的「從一而終」,林奕華版《包法利夫人們》採雙線並行──主軸是十五場電視談話或綜藝節目,再穿插演員每人一段的原典搬演。悲喜交錯、古今交織(而非交融)的結構,造成冷暖輪替的三溫暖效果;歌舞、敘事的往復輪旋,也是我們熟悉的林奕華風格。比小說更貼近當代人心的是,福樓拜描寫的是法國外省(編按:指巴黎以外的區域)生活情景,林奕華刻畫的則是都市現象寫真。 出身學院的一批年輕演員在輪流登場擔任「英雄」之餘,有如一群希臘悲劇的歌隊,以群眾身分發言,而且是一群十足聒噪的狗仔群眾。演員在自行發展出來的演出文本中不斷變身,表演之亮眼遠勝他們從前的演出。這批演員平均年齡較《水滸傳》年輕十歲,卻個個有大將之風,足以讓人欣慰台灣劇場表演後繼有人。 林奕華的可貴之處即在於他是一個永遠有意見的人,而那意見永遠在尋找一種陌生卻生動的表達語法,製造一次獨特的對話經驗。《包法利夫人們》採用拼貼的表現邏輯,但我以為,比起大多號稱跨文化的製作組合,這部作品卻靈肉一體,完全不見拼貼的痕跡。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迷失之影/斷章》《包法利夫人們》

雲門春季公演,繽紛創意每年都令人忍不住想報到,而且一場可看兩齣舞碼。繼去年布拉瑞揚以舞蹈詮釋胡德夫音樂的創新之舉,今年則邀來學印度古老的卡達克舞起家的舞蹈家阿喀郎來編舞,《迷失之影》以電影手法導舞,全部女舞者登場,聽說卡達克是西班牙佛朗明哥舞的始祖,其風格是否同樣猛烈令人好奇。另一舞碼《斷章》則是被林懷民譽為天才編舞家、卻因病早逝的伍國柱之作。整支舞就是在不到二十種的日常情緒動作裡,不斷重覆、變奏與變形,彷彿人都是生來受苦的,陷在無可解脫困境裡。依以前的經驗,類似這樣表演在看完之後,都有種身心被洗滌乾淨的感覺,就像是透過他人的苦痛而使自己得到救贖。 《包法利夫人們》的導演是紅遍港台的林奕華,作品叫好又叫座,推薦他的戲最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他大牌,而是他的戲你不會看不懂,只有喜歡不喜歡。《包法利夫人們》去年九月在香港、澳門演出過,風評甚佳,更何況談的是女性的慾望、消費和浪漫,還趕搭上近來最熱門的「名媛」風潮,大開瓊瑤、林志玲、蔡依林的玩笑,我當然不能錯過這些小惡小壞。 文字|陳瓊如 曾經一週之內到兩廳院報到三次,為了採訪拍照、參加記者會或者看表演,運氣好的時候,會有人給我位置不錯的公關票,現在工作大多時間處於水深火熱的校稿地獄,看表演就成為我的最大享受與驚喜。

文字|陳瓊如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原舞者」年度製作《誰在山上放槍》

〈誰在山上放槍〉是一首隱喻布農族人狩獵行為和狩獵觀念的傳統歌謠,曲調規律、旋律優美,原舞者曾多次前往部落請教部落長者的指導及教唱,以求表現傳說中的天籟複音Pasi but but(八部合音),並在杵音、槍聲與童謠的烘托下,吟誦傳統布農族的山林生活和歌謠世界,透過繁複多聲部合唱及任意延長的節奏,走進布農族内歛沉潛的一生,聆聽和諧圓滿的原始美學和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馬格利特作品“The Son of Man”
企畫特輯 Special 2006誠品戲劇節—3×3協奏曲 演出先透視

馬格利特式的劇場幻術

郭文泰+毛牛《變成雲的男人》

如何在劇場中達到「馬格利特式的創作」?郭文泰說,比起平面繪畫,劇場能做的事情其實多得多:「你可以讓嗅覺、聽覺更多感官的東西進來,比方一個很羅曼蒂克的場景,卻有肉燒焦的味道,或是一個美麗的畫面卻摻雜暴力運用不同的感官,我們可以延續馬格利特的概念做很多實驗。」

文字|周行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丹心救主》

二十幾年前的我,總是一邊看著楊麗花歌仔戲、一邊幫著阿嬤、大姑媽抓龍(按摩),這是我接觸戲劇的起點。二十幾年後的七月底,《丹心救主》所有預售票在短短幾小時內被搶購一空,而許多購票者為了父母而來、向隅者為父母難過,許多婆婆媽媽為了一睹楊麗花丰采即將首度步入國家劇院。 如果說歌仔戲的靈魂,是唱腔;如果說忠孝節義的故事,是歌仔戲在動人的唱腔背後,潛移默化教化人心的力量。那麼,楊麗花歌仔戲,就是我們共同在看戲的樂趣中長大、感動的回憶,也是讓台灣社會在看戲的樂趣中感染忠義、氣節的力量;這是我們一個深藏在心裡多年多年以後始終忘不了的美夢。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後,這個美夢仍然深藏在我、在許多人的心裡。 兒時的回憶,總是最難忘、也最感人的滋味。《丹心救主》讓我們得以溫馨地再度感染這個夢。 文字|陳保源 31歲,現在高雄地方法院任職法官助理。喜愛觀賞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

文字|陳保源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山海經》

金枝演社《山海經》 若驚嘆希臘神話於權力、生死、愛慾無所不包,中國《山海經》的想像猶有過之。人生的渴望與瘋狂、執迷與毀傷,在其中都化為美麗奇絕的意象與情節。祭完特洛伊的金枝演社,繼續敷演《山海經》,理有應然。可以想像的是金枝的草根味必能賦予神話強烈的生命力度,向來華麗的美學也足以形塑女媧、夸父、刑天這些奇特人物,值得期待的則是看他們如何找到神話和現實人世呼應之處,讓演出不只是奇觀,更足以讓我們在看見自身的映照當中,找到共鳴。

文字|鴻鴻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臺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

現代音樂劇場與古典題材的對話,本月相當熱鬧:《福春嫁女》取材西方經典,《梧桐雨》取材中國古典,製作上都是一時之選,值得期待。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對南亞地區古典藝術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向來卻頗為隔膜。本屆臺北藝術節,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幾檔「亞洲藝術共同體」,略可彌補此一缺憾。 來自泰國的油甘子劇團《死亡禁語》,由佛教神話出發;菲律賓的伊沛格劇團《黃金城傳說》,則取材民間傳說。兩個作品都與貧窮、生態、政治或宗教衝突等現實問題交織連結,形式也都使用面具、舞蹈、音樂、甚至影像等多種元素,應能帶來一場文化震撼。此外,甫從亞維儂征戰歸來的「泡泡小姐」楊維真,也將和中生代舞者王維銘、孫梲泰,共同在「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中代表台灣,演出《跨.舞蹈》,也值得一探。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徐堰鈴獨角戲《給普拉斯》

「我是任何女人無遠弗屆的概念。」當莎妹劇團將觸角探向女詩人希薇亞.普拉斯,BABOO導演選擇「戲劇獨白」呼應詩的自白形式以為致敬,於是我們一起回到普拉斯死前的長夜,在高熱下迸裂出語言結晶所鋪陳聲音畫面裡,經驗其在病疾中試圖擺脫丈夫陰影同時瀕於自毀的才氣和憂鬱。 肉體的耗損昇華著創作的熟成,徐堰鈴詮釋詩人同時演繹其所有詩的意象,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既是種索求也是探問而我們則繼續在別人舞台下揣摩著自己定位和人生,仰望著詩、迴避死亡,並且試圖理解愛情。 文字|林又丞,外貌模糊內在輕熟,遊戲生活低調害羞。老大不小還在備考,需要大口喘氣時就偷渡點藝文過乾癮,不求甚解乃最高精神指標。第一次來玩,還請多多指教。(其實看戲比較重要)

文字|林又丞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遊記》

林奕華不是第一個拿《西遊記》談現代人生活的導演。二十年前兩廳院開幕大戲就是賴聲川的《西遊記》,談唐代、清代、現代的三種取經心路;東方的龍頭被斬,必須向西方求道,那齣戲可算是一部野心宏大的留學生文學。 林奕華則選擇從原著的話本特色出發,讓困在機場的旅客,展開一場「十日談」式的說故事比賽。以旅遊的渴望作為分析對象,應可抓住現代人急於逃離生活困局的心。光看這結構,無須導演表白,這齣戲已必然和《水滸傳》及《包法利夫人們》大不相同。但相同的應該是其語言的鋒利:這是林奕華的看家本領。他的劇場無疑是「話劇」的借屍還魂,觀眾可以輕易領會語言的抒情、議論、搞笑、質問,但不凡的空間和音樂處理,定會帶來更多言外之意,甚至是讓主旨更「盡在不言中」。是實驗,大型實驗,但也是娛樂,特種娛樂。放心進場,應該又是一個知性感性開放性俱能滿足的夜晚。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遊記》

號稱清朝四大奇書之一的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但一經林奕華搬演上台,所謂的西天取經,則成為要通過磨難,去尋找通往極樂世界的一本護照。 一如林奕華過去的大部分作品,語言遊戲皆先從劇名出發,然後在舞台上由演員反覆玩弄。透過文宣初步理解導演的原創概念,在周杰倫的「范特西」專輯與吳承恩的《西遊記》之間,唯一的聯繫竟是牽扯在旅行經驗上。對於在旅程之中,追求人生答案的我們,或能在《西遊記》裡,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救贖。 文字|林家惠 不能飛渡異鄉旅行時,就搭著公車,在台北城裡晃蕩遊走;無法看透自己人生時,就走進戲院,看著台上的人影,演繹擺劃更多糾結的故事。

文字|林家惠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吶喊竇娥》與《阿濕波變身記》

我要為台北的觀眾推薦《吶喊竇娥》。雖然是學院製作,但封刀多年的編導陸愛玲,是國內少數對肢體、聲音、敘事與場面調度面面俱到的創意型導演。她的劇場精緻繁複、又充滿詩意,真摯的情感和大膽的實驗齊驅並馳,《竇娥》題材雖老,劇場保證夠嗆辣新潮。 我還要為苗栗的觀眾推薦EX-亞洲劇團的《阿濕波變身記》。這齣戲在台北演出時看得我大感痛快淋漓。和《吶喊竇娥》異曲同工,以當代觀點詮釋古典傳奇,敘事手法環環相扣,深得說書的樂趣。情節匪夷所思卻合情入理,演員則不時出入於戲裡戲外、插科打諢,讓人在悲欣之間洗三溫暖。劇本構思縝密、導演手法豐富、演員精準鮮活、演出神采飛揚,配合歌曲也恰到好處,舞台與服裝雖精省卻細緻,是難得雅俗共賞的高品質演出。這位定居台灣的印度導演江譚佳彥取材自亞洲傳統的劇場美學,值得台灣劇場好好學習。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

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又」來台灣了!找得到原因前去聆賞嗎? 雖然他們是「又」來了!不過「維也納」這三個字實在令人難以招架,只要掛上「維也納」的招牌或沾上邊的表演,都能成功召喚我們前往朝聖。這是面對「維也納」的著迷與無力,也是我們「又」要看他們演出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噪音橫肆、錯息雜沓、惡欲紛亂的環境裡,最匱乏的是能讓我們耳根能清靜,眼裡能乾淨與心底能平靜的良藥。面對此一病灶與困境,「兒童合唱團」正有解救改善的療效與魔力,這也是我們「又」要看他們演出的原因之二。 至於我的私人原因:作為音樂老師,這是一場觀摩學習的示範級表演,也是一個擴展合唱曲目的絕佳機會;作為愛樂人,可以遙想海頓、舒伯特當年歌詠的青澀模樣,並比較唱片錄音與現場演唱的不同「版本」效果;作為愛好旅行者,還能彌補暑假自助旅行不能親眼目睹皇宮禮拜堂獻唱的遺憾,以及想像編織斯團斯地高詠宗教歌韻的神聖氛圍。 個人以為:雖然他們「又」來了!除非時間真的不許可,應該很難找不到前去聆賞的原因吧? 文字|蘇友竹 小學音樂老師

文字|蘇友竹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2008台北國際打擊樂節》

台灣很小,卻也很大,因為你可以在這個蕞爾之地感受全球的脈動。 2008之初,從舞蹈春天系列,到國際劇場藝術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好手們輪番上陣,令人目不暇給。延續這樣的「國際」風,本月底也有三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即將華麗登台。來自全球的十組演出團隊,集結在台灣,於國內北、中、南等地,展開為期八天的演出活動,如此浩大的打擊樂盛會,怎容錯過?法國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匈牙利的阿瑪丁達打擊樂團(Amadinda Percussion Group),都是打擊樂節的熟面孔,相關的演出或出版品也都享譽國際;來自日本的木琴界教主安倍圭子(Keiko Abe)更是赫赫有名;此外並邀請了奧地利的進階(The Next Step)打擊樂團、墨西哥的譚畢哥(Tambuco)打擊樂團、荷蘭的皮可沙打擊樂團(Percossa)、美國的紅魚藍魚打擊樂團(Red Fish Blue Fish)、西班牙的大鼓打擊樂團,以及以色列的皮卡杜擊樂二重奏(PercaDu)等表演團隊。在主辦單位台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用心之下,相信節目精采可期。 心動了嗎?一起來場打擊樂盛宴吧! 文字|王盈之,台北打擊樂團團員,常以不同角色穿梭於各類演出場域。生活忙碌卻平均每週都欣賞表演,因為那是重拾活力的秘訣。立足於音樂,放眼於藝術,認為唯有知己知彼,藝術的呈現才能更貼近美的本質。

文字|王盈之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向秀舞團《光的另一邊》 比利時尼德劇團 《伊莎蓓拉的房間》

很明顯的「旺季」來了!如果要驗收國內戲劇與舞蹈創作者的成果,五月實在是個好機會,但這也是驗收市場承載量的殘酷時刻。 舞蹈方面我特別期待林向秀和王維銘合作的《光的另一邊》。他們兩人之前在實驗劇場發表過的雙人舞片段,刻畫中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緊湊、入微、張力與趣味十足,並展現了年輕創作者欠缺的成熟況味。這次加入兩名年輕舞者,應有更大幅度的表現。舞蹈界盛行跨界風多年,但最後累積下來的還是從身體出發的紮實編舞家。林向秀的舞作再度驗證,對人生的體會有多深刻,藝術即有多動人。 劇場方面我最期待比利時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此團成名逾二十年,這齣作品既狂野又博學,展現對生命、對歷史的豐富見解,形式也多元。導演從父親遺留下來的五千八百多個各式收藏品發想,這種「物件」詮釋世界的題材,前有彼得.葛林納威《代表世界的100件物品》,近有香港前進進劇團改編董啟章小說的《天工開物》,可惜我們都無緣得見。這次要記得來開眼界。

文字|鴻鴻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上班不到一個月的友人正在取笑辦公室同事的腦袋都裝垃圾,同時另一個上班第二週的朋友抱怨捷運車廂的通勤族早上嘴巴很臭。然而即使有滿車的口臭,還是要大口呼吸活下去。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會明白其實「我」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張開嘴巴時,發現自己其實也很臭。 以上的對話,都發生在不同的辦公桌電腦螢幕畫面中。於是一個在辦公室憋了一早上菸癮的朋友說,上班的時候只要可以MSN,再辛苦都值得。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每天都在上演。透過偉大的中央空調,上班族交換彼此的悲歡喜樂,也散佈著難以招架的生存問題,一面還期待能團購短暫的希望。 林奕華的戲向來犀利無情如減肥指南,舞台上深具實力的演員演「痛」每一個角色,身為一介上班族自應點名簽到。 文字|ADA,喜歡各種形式的演出與創作,有時候也參與其中,並且唯恐天下不亂。

文字|ADA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饕餮》、《動覺試驗場》

五月的演出真的讓人目不暇給。無論是敷演李漁,轉性盧梭,或變奏辛波絲卡,都讓人充滿好奇窺奇之心。但要逼我說出最期待的一齣戲和一場舞,我會如此選擇── 在竹圍工作室演出的《饕餮》連個團名都沒有,然而同一組合(鄭尹真、高俊耀)去年的《忿怒》已口碑傳遍。戲中兩人兼飾多角,刻畫社會底層人物,精練的剪接轉換手法、鋒芒畢露的表演、深刻的人生感觸,讓人震撼低迴。這次同樣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之中短篇小說的《饕餮》,又增加一位演員,精采可期。 舞蹈節目我則特別期待新舞風的《動覺試驗場》。編舞家麥奎格甫目前在英國如日中天,擅長舞蹈、電影、劇場、音樂、視覺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的跨界組合。他以獨創快速銳利、又流動自如的肢體語彙著稱,也熱中將電子世界的視覺影像,放到舞台上與舞者互動;他甚至還編過一支作品在柏林和加拿大兩地同步演出,再透過現場影像傳輸達到「共舞」的效果;連荷蘭舞蹈劇場都帶著他的舞作全世界巡迴。一如英國《衛報》的評論,麥奎格甫揭示的是許多「美麗、駭人的新世界」(brave, scary new worlds)。既然他手中握的是水晶球,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是不是表演藝術的未來?

文字|鴻鴻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香堤偶劇場《直到世界的盡頭》、流民寨《無路可退》

上期介紹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竟將兩位跨文化光影導演Richard Bradshaw和Larry Reed混為一談,特此更正並致歉。有福的是觀眾可以藉機認識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 這個月我的首選自然是來自法國的《直到世界的盡頭》。香堤偶劇場的想像力驚人,超乎理性邏輯卻讓人欲罷不能,舞台幻覺神乎其技,濃濃的詩意美感別無分店。這種讓大人小孩一起著迷的劇場經驗,應能給國內綜藝化的兒童劇主流一些啟發。 在福和橋下演出的《無路可退》也值得關注。「流民寨」係以台日合作的行動團體「海筆子」的台灣成員獨立創作。帳篷劇以另類美學對社會介入、批判,刻畫邊緣心靈,重探藝術本質,每每令人震撼動容。未曾體驗過帳篷劇滋味的,不宜錯過。

文字|鴻鴻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鴻鴻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我的妻子就是我》《劉三妹》

接連《少年金釵男孟母》徐堰鈴在戲裡一群男同志中玩女扮男扮女,《木蘭少女》明明是女性成長卻主攻男同志議題,看來台灣劇場的跨性別還會越燒越熱。這個月又有兩檔讓我非常期待。 仁信合作社是繼環墟和莎妹之後,又一「台大幫」劇團。不知是否出身戲劇系的關係,選材反而比較走文本路線。不過這次的《我的妻子就是我》確實給了表演和導演極大的空間(也就是難題的意思啦)。主演卓香君在過去幾年的小劇場一直令人眼亮,以精準討喜見長。這個劇本在獨角戲裡算是大規模的,各方面都應該能夠給國內的獨角戲創作一個示範。 李清照私人劇團這群百折不撓的有為青年,推出的作品永遠比他們的團名更怪G。《劉三妹》組合了一位詩人、一位舞者、和一位演員,三個大男生演三個老妓女,談慰安婦題材,還是客家戲,「有客家的山歌小調與日本演歌交錯吟唱、藝伎舞蹈與樣板戲揉合混搭」,歐買尬!這是什麼東東?千載難逢,當然非看不可!

文字|鴻鴻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