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演出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頑筑舞笈《握握手》

想看這次藝穗節頑筑舞笈的《握握手》與熱潮身體探索工作坊的《FIX》。兩者都是本屆藝穗節舞蹈類的再訪藝術家。 觀賞藝穗節,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於百家爭鳴的生猛中,常常可意外看到蠻好的作品。去年頑筑的《禮物》,便是在滿座後擁擠的咖啡室地下間,看到的簡單、感人的兩人呈現。雖是藝穗節,卻是在新竹成軍有年的半職業團體。該次的幕後技術人員中,也多有台北嫻熟的劇場界人士。卻依然呈現出難得的單純、赤誠,令人回味無窮。而前年初試啼聲的《海龜的熱潮》,卻是就讀舞蹈院所的朱蔚庭第一次展示編舞能力及劇場設計的嘗試。在牯嶺街簡單的空間裡,指涉豐富的影像、劇場、音樂、文字、舞蹈的結合頗具整體性,令人印象深刻!而先期明信片、DM宣傳在設計與散發上的努力,也看得出是個全面性的演出自我操練! 此次兩位的重返,都不再是陌生或青澀了。會是什麼樣的面貌?非常期待!另也非常想看北藝大獲得授權重建的福克旺學校的創辦人庫特.尤斯(Kurt Jooss)在舞史上的名作《綠桌》Green Table,看看一九三○年代德國表現主義的前衛,在今天的舞台上,會是怎麼樣的一番感受?

文字|鄒之牧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翁極富扮演趣味的喜劇,深受當代劇場歡迎,在台灣卻鮮少被搬演,單為了這點就值得一看。「全男班」構想雖非導演唐納倫首創,不時總有劇團想一探莎翁時代男男在台上談戀愛的曖昧,然而放在《第十二夜》卻格外有趣。莎翁有不少喜劇愛玩性別扮演遊戲,如《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但《第十二夜》還加上雙胞案,可以說最為瘋狂。這種「男扮女扮男」的雙重後設,加上劇中一干鮮活的甘草角色,給了演員超大發揮空間。而俄國人演莎劇給台灣人看,更饒有「跨文化」滋味。這一夜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應該是品質保證的了。

文字|鴻鴻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誰是接班人-古典音樂家之興亡」

「幽默古典」會不會成為一種新傳統或新門類?善於此道的人似乎多了起來,而且段數愈來愈高。猶記最早是在二十年前看到的Danny Kaye與梅塔指揮紐約愛樂的搞笑演出,一些段子已成為經典,後來也被台灣團隊模仿演出。接著有Telarc唱片推出的一系列P.D.Q Bach,惡整古典音樂史上的種種。不過,這些大多是注重表面搞笑效果,十年前基頓.克萊曼和朋友們則在Lockenhaus音樂節玩出一種「智慧形」幽默古典,強項在音樂本身的設計和表現。 近年,則有一對活寶二人組「伊古斯曼與朱」(Igudesman Joo)吸引了大眾目光,而且更透過現代Youtube,使他們聲名遠播。他們的特點是兼具諧星的肢體喜感和專業的音樂機智。相形之下,與注重外表的傳統表演,或內行人才能欣賞的克氏冷幽默,「伊朱二人組」顯現前所未有的收放自如。 幽默古典之所以困難,在於要求過人的超技。如果表演者連正經演好一部作品都吃力,就別想在音樂上秀出花樣。而且如同偉大的喜劇一樣,要有精緻、細膩而且精心設計的內容,以及流暢自然的演技。這次,「伊朱二人組」和前輩克萊曼的搭檔確實值得留意,標題「古典音樂家之興亡」等於是對自己音樂家的身分、當代音樂界的處境,以「音樂」為經緯,寫出一幕發人深省的黑(或灰)色喜劇。這已經不是單純搞笑或顛覆傳統,而是別有意涵的演出,咱們就一同用心顛倒吧。

文字|楊忠衡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

文字|菲立普,任職TVBS新聞顧問 社會亂象,人生無常,只有進了劇院,燈暗了,幕拉起,專心無旁鶩,享受創作者帶來的震撼、歡笑與淚水。 數年前第一次看金枝演社的《浮浪槓開花》,驚然發現音樂劇早已在台灣發展多年了,而且精采度不比國外差,尤其加上誇張的肢體動作,懷舊的歌曲包裝,笑死人不償命的對白,讓人在演員謝幕時興奮地用力鼓掌,更叫人哼唱著走出劇場。九月的最新作品《大國民進行曲》,相信除了延續創意、輕鬆、懷舊的風格之外,以日本投降但還要矇騙小兵繼續為皇軍效力當主幹、似乎在說政治是騙人的藝術、老百姓都是被犧牲的、真實與謊言之間、不知還有啥驚豔的內容?令人期待與推薦!

文字|菲立普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驫舞劇場《M_Dans2010》、歐斯特麥耶《哈姆雷特》

相對於驫舞每次那些混亂卻充滿能量與機鋒的集體即興創作,但對我而言,其實他們每位編舞家各自的獨立作品,都更精準銳利。終於他們願意用集錦方式呈現各人風貌,我以為這樣衝撞出的藝術張力,或許更為強勁。 歐斯特麥耶的《哈姆雷特》是較《玩偶之家》更具野心的作品,也絕對是世上萬千復仇王子當中,最讓人難忘的版本之一。光看開場的瘋狂葬禮滑稽劇,就已值回票價。六人不換裝兼任多角的處理,將劇本的角色內在意義梳理得更為突出,讓人想起這次的劇本修編馮.梅焰堡在他自己的《醜男子》當中類似的戲劇手段。黑暗嘉年華般的情境氛圍,暴露扮演成分的劇場美學,在在彰顯這個時代的藝術與現實氣質。歐斯特麥耶的版本不是沒有值得斟酌計較之處,然而他的膽識,已足為下一世代的藝術家取法。

文字|鴻鴻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

歌劇對台灣大多數非古典樂迷來說,一直是個難以理解與親近的洋玩意兒,陌生的時代背景與故事設定、難解的外語歌詞不論音樂的旋律再美、歌手的嗓音多動人,對許多台灣觀眾來說,始終隔了那麼一層紗幕,不得其門而入。 兩廳院這次推出的《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恰恰可以帶領非專業觀眾克服上述的文化差異,這齣劇中說的是台灣的故事、唱的是台語與英語歌詞(起碼比義大利文易懂),由台灣作曲家金希文譜寫曲目,經驗豐富的簡文彬率領國家交響樂團,共同演出一齣台灣色彩濃厚的大製作歌劇。 常常看到國外的電影或小說中出現這樣一個橋段──男女主角一同前往觀賞歌劇,舞台上演至情節高潮處,主角亦跟著落下感動的淚水;期待《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透過熟悉的歷史故事與語境,也能帶給台灣觀眾同樣的感動。 文字|歐佩佩,文字工作者,目前擔任藝文性雜誌編輯。喜歡音樂喜歡電影喜歡閱讀更喜歡各式各樣的表演,幸好目前的工作稍稍跟這幾樣東西沾得上邊。

文字|歐佩佩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聲聲慢》

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幾個唸得出來的藝術表演大團,幾乎是品質、口碑的不二代名詞,所以將自己的藝術表演預算先放在這幾個表演上,準沒錯;說實話,在下也有同樣的「眾數」心理,但幾年下來不禁發想,是不是偶爾該「出軌」一下?試試不同的藝術表演。所以自二○○八年「臺灣國際藝術節」意外地成為我美麗的「錯誤」後,每年都期待再一次的不同體驗。 今年「臺灣國際藝術節」的《聲聲慢》,是南管名家王心心為南管特別量身訂作的表演舞台,要讓觀眾一次體驗南管的絕妙之處。都說南管獨特的韻味就像陳年普洱,悠遠流長,令人回味無窮,仔細一想,這樣特別籌劃的卡司內容,說什麼也要「走過、路過,不能錯過!」 文字|田開玲 一名也是忙碌於協助社會正常運作的小螺絲。不當螺絲時,以「草莓族」被歸類為「菜籃族」為榮。每月不去表演廳坐坐,就感覺沒有靈魂。

文字|田開玲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劉美貞協同「台灣女婿」比德李程共同演出四手聯彈。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比德李程與劉美貞聯合音樂會

素有「李斯特傳人」之譽比利時籍音樂家比德李程,去年十一月應馬可波羅唱片公司之邀,與上海愛樂交響樂團合作灌錄其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龍年在中國》,以及獻給其台灣鋼琴家妻子劉美貞的鋼琴與交響樂幻想曲《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上海音樂廳首演,全場幾乎座無虛席,一千多名中外觀衆莫不沈醉於比德李程的作曲、演奏才華之中;即興演奏部分,更是令全場大開眼界,猛喊安可。 比德李程從一月起在全省各地舉行巡迴演奏。演出內容除了蕭邦、李斯特等音樂家的作品外,還有他中國風格的作品《中國市場》、最拿手的即興演奏,以及難得一見由比德李程和妻子劉美貞共同演出的四手連彈。一月八日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則加入《慈禧太后》和改編自華德狄斯耐膾炙人口的一些曲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貝許米特迷人的音樂風采,爲英國讀者票選爲年度最佳演奏家。
即將上場 生活藝訊廣場/即將上場

莫斯科獨奏家樂團

來自俄羅斯的知名中提琴家尤利.貝許米特(Yuri Bashmet)協同莫斯科獨奏家樂團(Moscow Soloists)將首度在台灣觀衆面前展現迷人的音樂風采。 貝許米特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音樂家之一。他是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ire)最年輕獲得敎授職位的音樂家。一九七六年贏得於慕尼黑舉辦的國際中提琴比賽,今年則由讀者票選爲英國第二屆「古典音樂獎」的最佳演奏家;倫敦泰晤士報稱譽他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貝許米特近年來活躍於世界各地,與許多知名的樂團合作過,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波士頓、芝加哥、蒙特婁交響樂團,以及洛杉磯愛樂等。 貝許米特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了莫斯科獨奏家樂團,並開始在世界各地表演,此次來台演出的曲目有舒伯特的《死與少女》、許尼特克的《獨白》,以及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古典芭蕾的搖籃與創作之源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不僅是古典芭蕾傳統的繼承者,同時也是一座活躍的現代舞創作中心。 該舞團一五九一年在法國舉行的一場王族婚禮後創立成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他們結合音樂、詩、繪畫和舞蹈等藝術形式於一身的芭蕾舞劇,一度爲宮廷晚宴帶來輝煌無比的光彩。 在凡爾賽宮,盧利(Jean-Baptiste Lully)的音樂不時伴隨著路易十四的生活起居。當他起床、進餐或接待王公貴族之際,宛如一齣引人入勝的芭蕾舞劇。爲了達臻節奏劃一、結構嚴謹的古典美學境界,路易十四於是在一六六一年創立了皇家舞蹈學院。該校的宗旨在推展舞蹈專業訓練、界定五項芭蕾基本動作,並由人體自然動作中淬煉出曼妙的舞姿。

文字|Cyprien Fronteddu、郭昭澄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