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NSO美巡前進第二站 如一場激盪的策略遊戲
十月卅一日,NSO美巡第二站來到加州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的柯普萊交響音樂廳,貴賓雲集,除了當地樂評家及教授之外,重要的慈善企業家/藝術贊助者雅各布夫婦皆聯袂出席。
-
平心而論
是天空,也不是天空
今年,我們更大的挑戰則是在新竹美學館的支持下,舉辦一場給「視障者」的專場演出。演出進行時,視障觀眾會帶上單耳的耳機,一邊聆聽著口述影像老師的敘述,一邊聽到音樂、想像舞蹈。我們沒有任何先備經驗,原本想得很單純,以為只要提供演出劇本,讓影像口述老師們來看看彩排,他們就可以把看到的內容說給學生聽了吧!沒想到想到這才是一連串費心費力溝通的開始。
-
音樂飛行
烏鴉的憂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終於要落成啟用了,從二○○三年我還在高市交擔任團長時,當時行政院游院長與文建會陳主委親自來到高雄,在公園的榕樹下宣布興建計畫,到現在已過了十五個年頭,預算也從當初的六十六億變成現在的一百零七億,在這喜慶的時刻,的確有點百感交集。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感受,還是自我感覺良好?
幻覺,即是把想像看成了實體。例如,只為展示某一部分而呈現的「自己」,會被誤以為那就是「我」的觀點和感受。最常見者,是經過修圖的照片看多了,便把它植入腦海中,覺得真人看上去就是一樣。Selfie(自拍)大受推崇,或手機必須擁有鏡頭,是切合這時代需求的例證之一:我們不相信鏡子的那人是自己,我們選擇了把鏡頭當作鏡子,由於它才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我」將怎樣被看見的「眼睛」。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舞台監督的排練走位記錄編碼
在此呼籲,台灣的表演藝術界,請正視對表演藝術應有的專業尊重!一齣製作該有的分工,正確的職責,與對應預算分配,是製作人起始企劃時就應該做對的! 在排練時,舞監必須要發揮眼觀、手記、耳聽得一心多用才能!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
紐約
MeToo風波愈演愈烈 表演藝術圈「下重手」處理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
柏林
搞藝術就是窮? 藝術工作者薪資調查報告掀討論
位於柏林的「舞台空間設計師協會」今年九月在其社群網站上轉貼了一篇文章〈失去麵包的日常:藝術家賺得了什麼?〉報導了一項由漢斯-博克勒基金會基金會補助的調查研究,指出四分之三左右的藝術工作者,收入遠低於全德國年收入平均值,又一次在遍地藝術家的貧窮柏林,掀起關於這個話題的熱烈討論。
-
倫敦
楊維克新總監第一個劇季 以《第十二夜》與民同歡
倫敦知名的楊維克劇院,近期展開由新任藝術總監夸梅.奎厄瑪規劃的第一個劇季,他選擇了改編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總監身分在楊維克執導的第一齣戲。這個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鐘的音樂串連改編而成,首演於紐約公共劇院,而此次的英國版更狂野與尖銳,除了將舞台背景改設在倫敦的諾丁丘,也邀請楊維克劇院所在社區的合唱團與演員參與,展現奎厄瑪所帶領的楊維克將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並包容的劇院。
-
巴黎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
烏鎮
李建軍與他的《大眾力學》 最小眾的大眾參與形式
來自北京的前衛劇場導演李建軍,在本屆烏鎮戲劇節首演新作《大眾力學》,延續其「凡人劇場」理念,靈感來自美國小說家卡佛的同名小說,由廿多位素人演員在舞台上述說自己的故事,探索演員演出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穿越。李建軍的作品從來在舞台的表達形式就不是大眾的,而《大眾力學》卻又是最具有一般人(非劇場人)的過程經驗,這種社會參與可能也不是傳統戲劇形式所能達到的大眾化。
-
香港
進念《做好香港地》 「東宮西宮」美學怎樣介入參與?
向來積極參與政策、社會觀察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團,在二○○三年推出的「東宮西宮」系列備受討論,討論、批判、戲謔弱勢政府的姿態成了「進念」的劇場路徑,也似乎是與劇團一直的「實驗」精神契合。近期香港政府展開土地利用議題公眾諮詢,進念也推出參與式政策劇場《做好香港地》,但從演出現場的狀況看來,這個延續自「東宮西宮」的美學策略,似乎未能深化
-
音樂
馬勒與伯恩斯坦 在杜達美手中閃耀
十一月,歐美當紅的指揮家杜達美終於首度造訪台灣,並率領古典樂天團柏林愛樂初次光臨高雄,參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開幕季演出。在這場音樂會中,特選了馬勒與伯恩斯坦的作品,這兩位都兼有作曲家和指揮家雙重身分,都是猶太人,且都曾在紐約、維也納大展長才。杜達美與柏林愛樂將如何演繹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與伯恩斯坦的《管絃樂嬉遊曲》?相信樂迷都十分期待!
-
戲劇
藉感官暴撼 探討民主起源
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美國 民主》,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首度嘗試在舞台上改編政治論述,他企圖藉由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讓觀眾體會到民主誕生的刻苦環境,以及它對於人性的試煉。透過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斷裂的舞台敘事,卡士鐵路奇鼓勵觀眾放下理性思維,用開放的感官迎接一場關於存在與人性的辯證。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音樂劇場《前進!理想國!!》
跟著交響樂的多元腳步 尋找理想新國度
格林童話中的〈前進布萊梅的樂手〉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描述各有困境的一群動物組成的樂隊,試圖到大城市中尋找自己的幸福未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以音樂劇場形式,把這個寓意深遠的趣味童話搬上舞台,除了交響樂團,還有來自街舞、特技、劇場、現代舞等背景的設計與表演者,並邀到客語歌曲創作者黃連煜原創劇中歌曲,擔任說書人一角。
-
TSO精選 TSO Choice 俄國小提琴家
凡格羅夫 生命波折 成就深刻樂章
從小被視為小提琴神童的凡格羅夫,音樂事業一路順遂,卻在聲望如日中天之時,因肩傷惡化被迫暫別舞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四年的沉潛,讓他有機會調整生活腳步,重拾兒時夢想,學習指揮,成為一個更加豐富而全面的人。對凡格羅夫而言,從獨奏家跨足樂團指揮,讓他學會跳脫協奏曲主奏者的自我中心,轉而從指揮的角度來思考樂團與獨奏者應如何協力合作。十二月將再度訪台,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他拿手的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凡格羅夫將帶來如何深刻的樂音,也讓樂迷引領期待。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導演暨音樂家
羅蘭.奧澤 在對話中 探尋無所不在的慾望
自從二○一六年與印度舞蹈家阿露西.穆耿訪台演出《印X法交鋒》後,羅蘭.奧澤(Roland Auzet)似乎就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接著就與編舞家瓦旦.督喜合作了《尋,山裡的祖居所》,今年則將他在多個城市執導過的《在棉花田的孤寂》帶來,以戶外沉浸式劇場形式演出。奧澤表示,戈爾德思這齣作品最撼動他的主題就是「慾望」,這回他邀請徐堰鈴與王安琪兩位女演員擔綱,希望通過兩個女性角色,從一種「普世性的眼光」來看待慾望的問題。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下定義之前,我們以身體提問 2018 新人新視野
走入第十一個年頭,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專案演出將在十一月登場,三位創作者林修瑜、王甯、張靜如分別推出《是日》、《丨丨》與《我們》,對「 時間」、「觀看」、 「分隔」等不同的概念加以探問。今年的「新人新視野」除了在台北、高雄演出,也到彰化呈現,期待讓更多人能看到新萌發的創作力量。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二
台荷交流的即興樂音 日台劇場的電影變奏
獲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的兩個計畫:「尼可樂表演藝術-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計畫」與「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分別在十一、十二月演出。前者以「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推出「聚焦荷蘭」的主題展演,後者則是接續前兩年的合作,推出以侯孝賢二○○三年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而拍攝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為本的同名劇場作品。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戰爭之王》 王者,與他們的世界
莎士比亞的一系列歷史劇, 讓英國國王和皇室爭鬥在劇場反覆上演, 使後人得以透過這些活生生的角色, 看見政局的詭譎多變、人性的意欲多端。 在阿姆斯特丹劇團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裡, 觀眾猶如選民,得以親睹這些領導人的所作所為、 後台長廊裡的政治角力、面對困境時的內心糾葛, 和他們的獨特魅力。 舞台也好似國王性格的延伸, 以各種物件、布景,顯現著不同君主的心之想望, 及他們所身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