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舞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明日的昨日」 時間與記憶的生死之舞
記憶能不能透過肢體在舞台清楚表述?看不見的時間如何在黑盒子裡被看見?意識之流的瑣碎靈光能否折射出生命的真實?南台灣長期致力於深耕舞蹈與文學的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首度推出「洄游舞集」,打造召喚青年編舞家返回台南創作的平台,仍不脫文學的詩意,本次以「明日的昨日」為題,四支舞碼扣緊「時間」與「記憶」,處理的仍是古往今來無可迴避的龐大命題。 「明日的昨日」出自於《聖經》摩西,若按照字義解釋即為「今日」,但為何選擇以如此迂迴的方式表示?廖末喜說:「現代舞應該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每個當下被記憶的瞬間,即刻死亡,本次邀集的四位年輕創作者面對沉重的命題有各自的解讀:謝珮珊《門.框》將巨大的門放置於舞台,門的開闔成為進入與走出記憶的具體象徵;長期與舞團合作的林宜頻《二手記憶》則是透過數位運算科技,探討「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概念性作品;喜愛旅遊的張雅婷《尋找失落的記憶》則結合旅行所拍攝的照片,讓影像成為肢體的旁白;相較於前三者的跨界嘗試,賴翃中《陌生.不陌生》則以純肢體勾勒記憶的樣貌,在身體的起落呼息間,純粹地呈現每個轉瞬即逝的片刻,乍生即死。
-
舞蹈新訊 廖末喜舞蹈劇場
洄游舞集訴說「嫁」心 《海翁》舞動府城風情
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開始,每年均邀請南部的舞蹈工作者參與新銳人才培育計畫「洄游舞集」。主題取自文學、歷史文化,並以女性為主體,表現各時代的台灣女性風貌。今年則以「嫁」為題,探討婚姻議題,由三支舞串成,分別從傳統制度、生命事件與情感經營切入,呈現「嫁」在生命中的轉折與悸動。 編舞者林宜頻創作《雙棲》,圍繞「冥婚」為主題,她認為這個儀式背後蘊藏了淒美的情感,包括父母親對孩子思念,以及失去情人後仍選擇繼續相愛的方式。蔡馨瑩的《without her》來自編舞者的生命經驗,面對摯友遠嫁帶來的心理衝擊為靈感,採第三者的角度,以獨舞方式呈現,將「嫁」視為一個生命事件,訴說成長過程裡各個重要關卡,其中還運用大量文字語彙。謝杰樺的《速食愛情》喻含無法清楚了解的危險關係與盲目的愛情。 除了《洄游舞集─嫁》之外,廖末喜舞蹈劇場還獲選為臺南國際藝術節「城市舞台」的表演活動,推出《海翁》。題目靈感來自府城外海由一連串濱海沙洲組成,從海平面看來,就像一群鯨魚(海翁)在海上嬉戲。《海翁》融入大量的府城歷史文化與地理背景,舞者將舞出濃濃的府城風味,其中春夏之交台江內海與大洋交會激盪的美景,七股鹽田風光,鷺鷥、漁孃與紅樹林等生態景觀,都將化成舞蹈畫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詩文入舞 跳出「非台北」觀點—─廖末喜舞蹈劇場
自一九九○年代創立舞團,廖末喜不只是將舞蹈社轉為舞團的前鋒,以現代舞為主要創作方向,更在民族舞團蔚然成風的台南一枝獨秀;而持續創作不輟的她,在創團廿年之際成立「洄游舞集」,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進行主題編創,更闢「舞詩」系列,將多位台灣文學家作品化為舞作,躍動舞台
-
舞蹈新訊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