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當代藝術共享學

相關文章 12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我們一起,共同創造

    讓我們一起,共同面對、共同經驗、共同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這聽來雖然像是過於美好的口號,但在這個什麼都能「共享」的社會裡,確實也因此開創了過去從未能想像的世界。在當代藝術領域裡,藝術家們也不再是一座孤島、埋頭創作就好,反而得以藉由製作方、場館端,乃至於廣大觀眾社群的共同參與,取得更多資源與協助。在本期的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我們試圖從「空間、經驗、資源」等三個面向,探究在全球各地與台灣的藝術現場,有哪些「共」的合作樣態和策略規劃,正在你、我身邊、周遭發生,而那又將如何改變藝術創作的全貌與型態。 繼二○○二年之後,林懷民今年再度受NSO之邀,執導歌劇音樂會《托斯卡》。繼林懷民宣布卸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後,去年年末,NSO音樂總監呂紹嘉也公告將在明年任期屆滿離任。藉由此次的合作機會,本刊也邀請兩位國家級總監對談,聊他們對於作品的思辨,聊演出中、創作時的心境,當然,也可以聊聊退任後的規劃、未來的藝術之道。 同時,我們也拜訪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的讀劇與排練現場,在一心戲劇團製作邀請之下,齊聚國寶級歌仔戲演員許秀年、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京劇小天后黃宇琳,詮釋霧峰林家的三代故事,除了「一心」當家小生孫詩詠、孫詩珮,更邀請去年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的古翊汎、國光劇團知名老生鄒慈愛、音樂劇演員葉文豪跨刀參與,串起那段有關於台語電影、歌仔戲電影的風華年代。由施如芳編寫的劇本、在李小平導演手中,幻化為一台叩問歷史也反思自身的大戲,兼富深意與詩意,待得觀眾一一感受體會「這塊土地和我的關係」。 在國家兩廳院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老派聚場」樂齡表演經驗分享會上,有經驗的交換、現況的討論、世代的對話,也讓我們遇見了曾在兩廳院樂齡計畫製作《該我上場!》裡參與演出的演員們,一起聊聊關於自己在課程學習與參演歷練中的所得與所思。當高齡已是現實、衰老不能避免,如何勇敢挑戰未知、追尋夢想、表達自己,繼續發散熱力,在劇場裡,啟動全新老派人生。

    文字|黎家齊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藝術共享學

    Airbnb、Uber、Lyft、Eatwith、Up Go 共居、共乘、共食、共同工作合作社近年發展最猛烈,也最劇烈改變當代人們生活型態的獨角獸公司們幾乎有著同樣血脈以社群、科技平台為基礎,邀人們分享價值,並從中獲得價值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此些名詞被交替使用、彼此相關,成為一股銳不可檔的新經濟模式。 那麼,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呢? 夥伴時代,沒有人是孤島,但島的架橋工程該如何進行? 當中有什麼樣的秘密與眉角,以共同形塑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而藝術家在社群中又是如何縱向形塑自我,橫向取得連結,分享價值也獲得價值? 國家級場館又是如何打造平台,與地方、國際創造連結,共構健全生態系統? 在本期特別企畫「當代藝術共享學」中,嘗試從藝術實踐中的工作空間共享、平台經驗共享、場館資源共享等面相,談藝術工作中「共享」的可能(或不可能)。

    文字|本刊編輯部、Hsinyi Fu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SMart在布魯塞爾的共同工作空間La Vallée。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共」為名 藝術未來走向何方? 藝術共享的左右光譜 不同出發點的實踐策略

    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中,每個「共」要對應的對象,皆是針對日益專業化、市場化與全球流動液態化的藝術生產體系,也就是由城市競爭、國家補助、各式各樣的藝術計畫所形塑的藝文生態結構,以及在其中的創造性個體要如何生存與創作。然而,「共」是為了擁抱市場化還是維持批判性距離,是要培育藝術工作者的適應力,還是要創造替代方案,每一個「共」都會因出發點的不同,進而形成迥異的實踐策略。

    文字|吳孟軒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徵選跨領域Creators進駐,激盪創作也共同合作。圖為「循環城市快閃展覽」展出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得見的空間 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台灣共享空間現況

    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文字|張慧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Barbora Latalova的DIFFERENT(2016)。
    特別企畫 Feature

    參與式策展與共創 觀眾成為藝術要角 歐陸跨國合作計畫Be SpectACTive!

    由歐盟「創意歐洲」資助的Be SpectACTive!計畫,聯手歐盟九個國家的多個藝術節、劇院、文化機構、大學與研究中心,以行動研究的方法為基礎,希望讓藝術家、觀眾與地方文化機構,在平等的前提下發展出新的共創模式。其特色為觀眾的參與式策展,與藝術家的駐村並與在地民眾互動共創,透過這樣的模式,以文化邀請民眾參與,期待讓公民意識更成熟。

    文字|吳孟軒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2018「春鬥」演出:蔡柏璋《Aller Simple》。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台灣的表演藝術相關平台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文字|陶維均、陳又維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藝術擴散計畫將藝術帶進家庭與咖啡館,作為藝術走向民眾的第一哩路,將劇場擴散。圖為2017年的《藝術擴散計畫—咖啡館的跳舞時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自許「亞洲共製中心」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文字|樊香君、李佳曄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南非導演威廉.肯特里奇的《烏布王》。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金與創意的匯集 成就的不只是藝術 國際共製的兩種模式

    目前對「共製」(co-production)這個字的用法,有兩種含意,一是指金錢上的投資,這通常會以一位知名的藝術家為核心來進行,另一種是指兩個不同的藝術團隊,共同創作一個作品。前者類似電影,參與共製的單位可以藉此打響品牌,後者則往往有著文化交流或外交的意涵,背後所涉及的資源更廣,經常有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的參與。

    文字|耿一偉、張震洲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Anne Juren作品Tableaux Vivants。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歐洲Modul Dance Festival

    由「歐洲舞蹈中心網絡」成員、來自十六個歐盟國家的廿個舞蹈場館參與的Modul Dance Festival,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每個不同場館的優勢與特色,創造了在藝術家、藝術管理、場館合作等三個面向的工作模式,每個場館可以就自己的空間特性、創作資源與觀眾取向,各自支持藝術家創作計畫的不同階段。這個計畫不但對現今歐洲舞蹈場館的連結與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工作默契與方法,也形成了能夠有效幫助藝術家的跨國共製模式。

    文字|吳孟軒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今年下半年,王嘉明導演的《親愛的人生》將至巴黎秋天藝術節和鳳凰劇院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鳳凰劇院藝術總監杜勒葉參與兩廳院「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分享經驗。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文字|張慧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長路》中,舞者在旋轉舞台上行走、表演,演繹不同的心理狀態與人生。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人生在年輪舞台上開展 黃翊工作室+《長路》

    由黃翊工作室+核心創作成員黃翊、胡鑑、林柔雯、駱思維共同參與創作的《長路》,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屆千萬製作經費的三館共製作品,演出以旋轉舞台與懸吊裝置呈現,編舞家黃翊表示:「我用這個旋轉舞台呈現一段很長的路,旋轉舞台象徵時間,舞台永遠在旋轉中,或快或慢,人走在上面舞動、行走,速度反應行走的人的心境,變化也在時間碼中進行。」

    文字|張慧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