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韋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張可揚.張國韋雙舞作《我(們)》
「離散,是為了回家。」接近午夜走下停在基隆港邊的紅色客運時,都會想起顧玉玲在《回家》裡的這句話。 從國中開始,「去台北」成為長輩、老師甚至同學口中,我們的宿命,所有的學習和準備,都是為了離開。接著,是每一天在微微顛簸的通勤路上補眠、背英文單字,試圖爭取到一張可以不須繼續每日復返的大城市入場券。 怎知最後,手裡握著入場券腳步卻歪斜地走上了街頭,在校園圍牆內外往復。「我們」的定義,從只是同樣港邊城市的出身,變得寬廣而複雜了起來。在疾呼口號和身體推擠的頻率間,「我們」所在的每一個現場,其實沒有哪一次成功,但不知是否該慶幸,也沒有哪一次真正的失敗。 以一種似乎能映照出自己的軌跡,從《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到這次《我(們)》中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薛西弗斯在一次一次的反覆勞動中,登頂的巨石一再滾下山,面對這樣的徒勞該如何想像他是快樂的?」張可揚在介紹引言裡這樣寫著。 運動中的一次次前進、停滯反覆來回,把我們的頭扭向那個風雨吹打著人不清醒也不行的港邊,逼著我們好好地看。練習了那麼多年的離開,現在我們學著回家。 即便徒勞,「他仍然選擇繼續推動巨石,不為巨石給打敗。」 文字|王奕蘋 《雞籠霧雨》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張國韋、陳逸恩、張剛華
「新人新視野」是一個專門提供給在台灣畢業五年內,對於表演藝術編創有興趣的人才的發表機會與徵選平台,在有足夠的經費資源下,展現年輕世代的創作力。這也是我一直在關注的事! 編創人才培育與發展,非常需要鼓勵與支持,而他們更是用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在玩創作,我想這就是「新人新視野」所開放的新世代精神。 今年兩位編舞者陳逸恩、張國韋和一位導演張剛華,分別以身體語言和劇本創作,展開自我與社會的雙向探索,無畏無懼,是值得觀察,也值得期待的台灣創作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