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物闢
行事曆
行事曆(Schedule)決定了1部戲從無到有的一切過程,舉凡企劃、設計、排練、宣傳、票務、演出週等等,這些大區塊行程定出來之後,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小型時間表,排練有排練表、進劇場週行程表等等。它把一切未發生的時間與事件寫在一個空間(表格)裡,讓這些原本飄忽變動的時空,坍縮成為事實。而最為特別的是,在劇場的每個人,都各自有屬於自己的行事曆:表演者從排了許久的排練場來到了劇院;設計們將調整過的服裝、小道具帶至現場;舞台背版、燈光音響設備則被苦路們搬進實驗劇場,而這群苦路上週還在台中演出;甚至連觀眾們,也各自從不同身分、不同時間、地點買了票,才成為了星期五晚上場的觀眾;所有人事物的時間、空間,甚至身分都被折疊在一起,共享這將近兩個小時的彼此存在,完全就是everythingeverywhereallatonce,連作為分別的空白都沒有,同時全部合在一起。
行事曆除了是多重宇宙集合體,也是一張張的符咒,製作人、舞監、排助像是被賦予法力的法師,他們以口頭約咒語或是紙本合約法器,將某些人的名字和他們要做的事寫進這張符咒,除非有更強大的法力將之無效化或摧毀,否則這些人就會在那些時間、地點出現,並完成符咒裡面要求的事情。
除了劇場行事曆這類工作類型的符咒外,農民曆也是未來天象的符咒:望日是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那天的月亮會變圓;夏至的白天時間會被拉到最長,影子也會被剪到最短。但假設有更強的因素改變了天象,例如在驚蟄這天如果沒有打春雷,那麼今年的皮可要繃緊了,或許會有天災降臨。人們也會透過農民曆與人聚集,例如古時候人們會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和商人進行交易買賣,那幾天會有像流動夜市般的市集出現。人們一有了物資,為求平安順利,就會先謝拜神明;而商人們則在隔天(初二、十六)謝神。換個信仰來看,基督徒則在要作禮拜的禮拜日聚集,與家人聚餐。透過傳承下來的行事曆,我們會在清明掃墓、中秋團圓,又或是耶誕節、感恩節等節日中,因著感念神明、祖先而讓人們做不同的事情,親朋好友們透過食物聚集、交流情感,讓人們在各自忙碌的工作中,還能夠回到群體,身心得以平衡。
在大多數的社會角色中,例如一般上班族、學生都是週一到週五要工作上學,因此他們的時間表早在入學、入職時就被制定,直到畢業、離職才會改變,而他們的隨機變動時間,是工作、課餘的休閒時間如週末、暑假,這時才
文字|張輯米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