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彰化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原來鹿港的生活不是這麼無聊,它不是只是『場景』,而是可以『生活』的地方。」鹿港巷弄似乎正驗證著今秋藝術節策展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執行長張敬業說的這句話。
從鹿港少見的家庭餐廳「禾火食堂」出發,沿路走向酒吧「勝豐吧」這是今秋藝術節重要夥伴許鉅煇改造家族街屋,初始是作為今秋藝術節的展覽空間,後來因藝術節察覺年輕人需求而開設。接著是老宿舍群改建的「和興青創基地」,然後穿過錯綜巷道,在大街經過「鄭興珍餅舖」,新修整的櫥窗是藝術節合作的街區策展,最後繞進市場,停在「鹿九酒專賣」。我們告別,然後張敬業又「回到日常」這是今秋藝術節作為藝術節、又不只是藝術節始終努力又顯得自然的意義。
鹿港,為什麼要有藝術節?
2009年,張敬業即將完成藝術管理學業前,隨著舞團到義大利,開啟他對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個地方的想像,但也明白自己的故鄉鹿港要集結藝術節的資源是有難度的。所以,2012年回到鹿港開始「保鹿運動」,先累積社區動能與集合年輕人,終於在2015年展開第一屆藝術節(當時命名為「鹿港藝術節:今秋會」)。
鹿港,本就是擁有觀光與文化資源的城鎮。張敬業認為2012年舉辦的「台灣燈會」將其觀光推到高潮,卻是比較「不健康」的,因為這導致人們對觀光、乃至於文化想像停滯在一個比較樣版的樣貌。今秋藝術節並不是非得要與鹿港有直接關係(但張敬業強調,參與的人都是鹿港的夥伴店家),而是要找到更多面向來觀看鹿港,去回應豐富的地方層次感。也不該是單次性的,而有綿長且有機的關係,讓接觸到今秋藝術節的觀眾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再到鹿港繼續追問、或產生新的聯繫。
數年累積下,張敬業大概歸結出前來今秋藝術節的多半是外地人,雖說他對今秋藝術節的想像是要辦給「在地人」的,但也清楚台灣人的習性「唯有透過外面的人重視,在地人才會重視。」不過,對本地人而言,是逐漸習慣這個日常生活的地方有了這樣一個藝術節,無須去探問「為什麼」;同時,藝術節也讓他們與其他店家有連結的機會,不一定得透過舊有的商圈組織、或社區營造協會,尋求共同目標,以相應的資源支持藝術節本身。這也影響策展團隊的策略轉換:「把更多的行銷能量都放在外部,地方上就變成平常的
文字|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