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
焦點專題 Focus
當劇場遇上馬戲,碰撞下的驚喜與流動
2016年衛武營率先推動「馬戲平台」,廣納台灣馬戲領域的創作者匯聚一堂。彼時許多人都還在摸索的階段,馬戲似乎還只是煙花一般瞬間綻放的火光,觀眾、乃至創作者,對於「馬戲如何說好一個故事」都搖搖擺擺的。然而,那畢竟是一個開關,啟動了許多可能性。 在「馬戲平台」於衛武營發端的8年過後,台灣馬戲已累積不少創作者的能量,勇敢探索、持續冒險,或許尚未茁壯成樹,但的確能夠看見不少團隊扎根站穩的樣子。近期,從幾米的繪本出發,由林懷民導演、FOCASA團員演出的馬戲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風風火火地開演,也為台灣的新馬戲打開了不同的視野。 藉此機會,我們特邀3位台灣當代導演,分享他們如何從各自的專業舞蹈、戲劇、音樂劇出發踏入馬戲,以及不同領域的碰撞花火。 洪唯堯:走進劇場,讓馬戲演員均勻的感受時間的重量 長年以來以多樣性的創作見長的劇場導演洪唯堯,去年底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邀發展新作。期待藉此機會探索台灣馬戲風格的他推出了《落地前六釐米》,他說是希望能夠將馬戲演員如何「成為」他們自己的過程表現出來。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成為』這件事情。」洪唯堯說,馬戲表演者對他來說近似超人,或者更精準地說,是「成為超人的過程」,他轉換尼采的哲學觀點,反應到這個類別的表演領域上,形容:「當我們走在鋼索上的時候,這岸原地不動的我們是人,成功走到彼岸終點的是超人,而我認為馬戲演員就是站在鋼索上的人,無論是回頭、停留或是繼續往前,都是危險,你無論如何只能繼續往下走。在平衡與失衡的瞬間,就是馬戲演員回應生命的時刻。」 除此之外,洪唯堯在觀看馬戲的過程中,亦覺察到一種玄妙的時間感:「一種是看戲當下的時間,另外一種,則是戲劇或舞蹈作品都不常存在的,是演員與『他操控的物件所相處的時間』。」他解釋,在觀看表演時,觀眾必然會震懾於表演者與其物件之間純熟的掌握度,而在震撼的同時,表演者過去孤獨習藝的體感時間會同步爬上觀眾的心頭。 這種時間體感的衝突,在觀看單一表演的時候是妙不可言的,但是「若要放進劇場中呈現,我希望馬戲表演者、舞者站在舞台上,能夠幻化出一種均勻的時間流動體驗。過去他們在表演的時候,好像只有
-
林懷民、幾米攜手打造 FOCASA馬戲團推出《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FOCASA馬戲團製作的台灣第一齣馬戲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從幾米的繪本發展出角色和故事,由林懷民導演,將於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7層樓高28公尺的台灣史上最大馬戲帳篷,自3月28日起展開將近1個月的演出,橫跨兒童節4天連假,令人期待南台灣由此掀起馬戲熱潮。 林懷民與幾米,一位是編舞大師,一位是繪本巨擘,兩人在創作上心靈知遇、惺惺相惜。2003年,幾米畫了《幸運兒》獻給林懷民;而今年,林懷民即將發表生涯的第一個馬戲作品,就是回贈給幾米的禮物。林懷民從幾米書中的文字「獻給勇敢長大的孩子」找到方向,去講述一個少年的成長。出入其間的是幾米最受歡迎的角色:盲女、小鼓手、玩具兵、抱著魚缸四處巡遊的先生,還有《向左走,向右走》相遇不相見的男女。他也把幾米精美的繪圖和文字投影到舞台背幕,建構了一個奇幻世界。 排練過程中,FOCASA團員神乎奇技的身手、獨輪車、踩大球同時拋接幾個小球的小丑、三四人高的高蹻「玩具兵」、離地8公尺的走繩人,常常讓林懷民看得目瞪口呆,屏息緊張,原本該記筆記,卻忍不住就為團員拍手、喝采。他也提到,這次的題目是如何的失敗、如何掉下來,「他們(馬戲表演者)在學校想的是怎麼樣上去安全,可是現在這個故事是失敗、再失敗。」 FOCASA團長林智偉也特別提到台南對此次演出的大力支持,「2023年第1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就在台南發生,黃偉哲市長動員各局處的資源全力支援,特別是葉副市長在擔任文化局長期間,就非常重視團隊的發展,這讓從事馬戲的我們無比感動。因此,當提到15周年要製作一齣帳篷定目劇的時候,我心中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水交社。」 而林懷民特別強調,《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沒有偉大的論述,沒有讓人納悶的創意,「我希望這齣熱鬧繽紛的演出會讓每一位觀眾看得開心,笑嘻嘻地走出馬戲帳篷。」期待大家可以在今年春天走進台南,共同享受這場繪本與馬戲碰撞出的燦爛火花。
-
林懷民首度合作幾米 助陣「FOCASA馬戲團」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幾米的繪本角色都出走了!盲女、小丑、玩具兵統統跑到馬戲大帳篷裡碰頭,倒立、翻滾、跳躍、飛翔。這是台灣第一齣馬戲帳篷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