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行全體工作人員與Tech World館館長邱揮立(後排右4)合影。(李秋玫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讓東亞的脈動與世界對話 台灣之聲,跨海綻放

台北愛樂首席四重奏的東瀛文化之旅

2025年9月初秋,來自台灣的古典音樂之聲,以室內樂的優雅形式跨越海洋,在日本「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與東京兩地連續帶來了多場精采展演,成功在國際舞台上留下鮮明的台灣印記。這股力量,便是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弦樂四重奏團所組成,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前院長蘇顯達領軍,攜手第二小提琴林天吉、中提琴朱育佑、大提琴孫韻淳,以及打擊樂首席陳思廷,肩負起文化交流的重任。這次演出不僅展現了台灣古典音樂的精湛技藝,更透過東西方元素的巧妙融合,訴說著在地的情懷與故事。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組成首席四重奏在Tech World館外演出。(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提供)
藝@書廣告圖片

大阪世博:烈日下的文化馬拉松

這次的大阪世界博覽會中,台灣由經濟部外貿協會主導,規劃了「科技世界」館(Tech World)作為台灣館,而在6個月的展期中,台北愛樂管弦獲選於9月擔任展演團隊。樂團一抵達日本大阪,隨即展開了從9月5日至7日連續3天、每天4場的緊湊演出。

演出的地點主要有二:一處位於科技世界館的出口處,另一處則是在大阪世界博覽會的東內舞台(pop-up stage)。對於習慣於室內環境的演奏家而言,這場演出無疑是巨大的考驗。戶外陽光炙熱,樂譜有時處於反光角度,演奏家們在半小時的演出中汗流浹背賣力演出。蘇顯達回憶,第一天演出時還因為大阪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而飄雨,只能改採雨天備案方式進行表演,但觀眾仍甘願冒雨前來聆聽。

直擊2025Welcome大學路藝術節廣告圖片
在節目演出前半小時現場即擠滿人潮。(李秋玫 攝)

布袋交響詩:東方奇幻與西方絃音的震撼結合

在大阪世博的東內舞台上,台北愛樂管弦還祭出了最具台灣特色的原創作品——布袋交響樂《哪吒鬧東海》。這項發想源於樂團創辦人賴文福,旨在結合東方傳統技藝與西方古典音樂。作品選用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腳本,委託作曲家鍾耀光原創,並由華洲園布袋戲團的操偶師們擔綱呈現。

《哪吒鬧東海》並非傳統布袋戲的配樂,而是一個由音樂帶動整體情緒的新型展演方式,作曲家根據團體討論好的劇本和高潮迭起的劇情創作了約15分鐘的交響詩,最終由劇團根據音樂設計戲偶的演繹。小提琴家林天吉對此獨特的融合深感驕傲:「我們原創的布袋交響詩,非常適合這樣節慶的活動,又有東西方結合,又有台灣元素。我覺得這個非常獨特,別的地方都看不到。」。

除了這齣融合創新的大戲外,樂團還準備了兩套曲目以饗全球觀眾:一套搭配布袋戲與台灣民謠,另一套則是以雅俗共賞的莫札特小夜曲,搭配台灣民謠與日本民謠,以期在戶外場合「立刻引起共鳴」。曲目包含了〈四季紅〉、〈西北雨〉、〈燒肉粽〉、〈桃花鄉〉、〈青春悲喜曲〉等經典台灣歌謠,以及陳維斌醫師創作的〈水面月影〉、〈鼓動心動〉。

首席弦樂四重奏在世界博覽會東內舞台與華洲園布袋戲上演《哪吒鬧東海》。(李秋玫 攝)

國際舞台上的台灣樣貌與觀眾迴響

儘管演出行程緊湊,環境充滿挑戰,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給予了演奏家們最大的鼓舞。在世博園區,無論是科技世界館出口,或是在東內舞台上,觀眾都展現了高度的喜愛,開心地與戲偶們合影留念。戶外演出時,廣場人數就聚集了上千人,大屋根上的瞭望區更是人山人海。

這次展演成功地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印象。科技世界館館長邱揮立表示,日本人過去認為台灣只強調產品的硬體和CP值,但這次從整體展演內容來看,台灣呈現出新的樣貌,將藝術與音樂包含在內,形成複雜且具內涵的表演。

觀眾的反應是好奇且興奮的。朱育佑分享了一個溫馨的片段:「早上有個日本阿姨,用日文打在手機翻譯給我看,她說:『我來過世博很多次,但你們的表演是最令我感到愉快的!』」。

蘇顯達則總結了這次文化衝擊的意義:「我們將台灣音樂帶到這裡跟大家分享,用的是西洋的樂器,演奏台灣民謠,更甚者,西洋樂器還可以跟傳統布袋戲結合,那種衝擊會帶給大家很大的震撼。」 他認為,這就像欣賞日本能劇,即使聽不懂語言,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他帶著雀躍與驕傲的心情說:「很高興來到台灣館,知道受歡迎的程度這麼高,與有榮焉。也很開心我們出了國,有發聲的管道。」。

東京場結束後,音樂家與觀眾合影。(李秋玫 攝)

東京四谷:古典殿堂的台灣情懷與柴科夫斯基

結束了大阪世博的馬拉松式演出,台北愛樂首席弦樂四重奏原班人馬在9月9日轉戰東京,於東京四谷區民廳,以「臺灣之聲 東京綻放:愛樂之章,月光映照」為名舉行了正式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標誌著台北愛樂繼去年在三得利音樂廳之後再次登上日本舞台,持續深化音樂的能量。

上半場節目以濃厚的「台灣味」為主軸,包括了台語雅歌作詞作曲家陳維斌所創作、台灣作曲家陳昶安編曲的兩首作品〈水面月影〉與〈鼓動心動〉,以及日本作曲家涉谷牧人新編寫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現場演奏台灣民謠如〈淡水黃昏〉、〈桃花渡〉、〈四季紅〉的旋律時,觀眾頻頻被熟悉的音色喚起深層的情感記憶,勾起對家鄉與往日時光的懷念。樂團成員對這些旋律的語氣與情感有著更貼近的體會,因此詮釋時讓音樂既有國際的格局,也保留地方的靈魂。

下半場則迎來了西方古典音樂的經典——柴科夫斯基第1號弦樂四重奏。四把提琴在舞台上展現出高超的技巧與默契,時而高亢時而低訴的層疊交替,令在場的所有聽眾如癡如醉。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弦樂四重奏以台灣為核心,將承載個人與集體記憶的旋律化為連結時代與情感的橋梁,透過音樂展現文化的深度與真實。從大阪戶外舞台上熱鬧非凡、充滿跨界驚喜的《哪吒鬧東海》,到東京音樂廳內細膩深刻、情感共鳴的台灣民謠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他們以精湛演出讓台灣音樂的魅力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連續兩年的跨海巡演,不僅讓世界聽見台灣,也讓所有參與其中的台灣人,驕傲地展現出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嶄新台灣樣貌。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1/05 ~ 2026/02/05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