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琪
-
音樂 威爾第最後鉅作 「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
《法斯塔夫》 多重卡司帶來笑聲與深思
臺中國家歌劇院將於2024年10月底推出威爾第晚年巔峰之作《法斯塔夫》,這齣笑看人生的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婦人》,以自負又貪婪的法斯塔夫為中心,描繪了一個愚蠢騎士如何自以為能騙取兩位貴婦的財富,結果卻反被玩弄,笑料百出。這次製的作由東京新國立劇院原版搬演,從舞台設計到道具,皆細緻還原17世紀的英國風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8齣歌劇,但《法斯塔夫》是他少數的喜劇作品。這部歌劇大膽顛覆了傳統歌劇公式,不再依賴詠歎調和大合唱,而是以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形式,強調角色之間的對話和情節推動。邱瑗表示:「《法斯塔夫》可以說是『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其中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相輔相成,並且影響了後來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正是這些嶄新的創作手法,讓《法斯塔夫》成為歌劇史上經典的幽默鉅作。 多重卡司陣容值得期待 這次演出的重點之一是多重卡司陣容,特別是法斯塔夫和福特的雙角色安排。義大利男中音路奇歐.蓋洛(Lucio Gallo)來台演出過兩部歌劇,傑出的表現,讓他在台灣已有很多粉絲。蓋洛曾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演繹法斯塔夫,經驗可說是相當豐富,他幽默地指出,法斯塔夫這角色離不開自己那圓滾滾的肚子:「近年來一些導演認為法斯塔夫不需要假肚子,但他的滑稽點就是他的體型,所以我需要那個肚子。」另一位法斯塔夫扮演者塞吉奧.維塔萊(Sergio Vitale)也分享,減重40公斤後他第一次需要裝上假肚子,這種反差讓他覺得角色更加滑稽。 除了法斯塔夫,福特這個角色同樣具有挑戰性。福特在劇中是個嫉妒心強且不苟言笑的人物,飾演者陳翰威與丁一憲則表示,如何在幽默的背景中保持這樣嚴肅的形象,對他們是個全新的挑戰。飾演艾莉綺一角的則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森野美咲(Misaki Morino)與林慈音,兩位女高音將以各自的經歷和風格詮釋這位靈動的角色,讓每場演出都充滿獨特的魅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笛聖、女王、新星 三場笛音饗宴
應新象文教基金會之邀,不同世代的三位傑出長笛音樂家:葛拉夫、艾咪.波特與洛依克.許奈德,將於四五月間訪台,為台灣的長笛愛好者帶來三場精緻的長笛饗宴。其中波特與許奈德的演出,將由本地鋼琴家徐嘉琪、湯婉君擔任伴奏,並有本地長笛家馬曉珮及陳雅菁一起合作二重奏,藝術交流的意義非凡。
-
追蹤燈
側寫 徐嘉琪
「其實我眞的很用功」,濃厚的「學生」氣質、削薄的瀏海貼著相當淸純的臉龐,徐嘉琪說這句話時讓人驚覺她似乎用盡全身的力量。 回國三年,超過一百三十場次的伴奏紀錄、平均每星期都有演出的她,在音樂會「景氣」不算太好的台灣,肯定是個「異數」。 徐嘉琪謙稱自己「運氣很好」、「來者不拒」,其實早在就讀藝專音樂科時,就經常獲選各種演出及大班課伴奏,「不過那時並不知道自己適合伴奏」,畢業那年藝專老師戴金泉提供了一個機會,到實驗合唱團擔任「助理伴奏」,就這樣一頭栽進伴奏「職場」,徐嘉琪形容「好像冥冥中註定往這條路走」。 在琵琶第音樂院拿的是「鋼琴演奏」碩士,卻意外因爲一次「代班」的機會,獲選爲學校歌劇部門專任伴奏,更提供她全額歌劇伴奏助敎獎學金,徐嘉琪形容她的老師Ellen Mack簡直跌破眼鏡,「這個機會幾乎不給『外國人』的」她繼續補充。「擁有這段經歷其實要感謝林惠珍」,她回憶當時剛從義大利學成的林惠珍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敎我念、講解詞意,我們差不多『走』過了所有女高音的歌劇曲目」當然那時甫從藝專畢業的徐嘉琪怎麼也想不到,林惠珍當時的「嚴苛」反而造就日後的奇蹟。 在聲樂家林惠珍眼中,徐嘉琪「可以用最單純的觸鍵,凝聚最強大的爆發力」,加上極好的視譜能力,如今儼然成爲聲樂界的「新貴」,徐嘉琪坦言台灣目前尙未能提供職業性的音樂環境,「可是你必須營造職業的氣氛」,因此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她儘可能「以量致勝」,藉由與不同獨唱(奏)家的經常合作,淬煉出更成熟的表現。 到目前爲止,徐嘉琪合作的各種組合裡,除了少量的室內樂組合,聲樂、歌劇排練仍佔「大宗」,她不諱言聲樂界的衆前輩確實「不斷給我機會」,只是這樣忙碌的行程,看在母親的眼裡,就經常好奇:「怎麼沒看到你同學練得那麼『辛苦』?」徐嘉琪形容伴奏是「沒天沒日」的行業,「你必須隨傳隨到」;也因此即使回國三年,累積了不錯的「口碑」,然而爲了讓出更多排練時間,她仍堅持「不收任何私人學生」,去年更是辭去了人人欽羨的實驗合唱團專任工作。目前她賴以維生的即是以「場」計算(非以鐘點)的伴奏費,「許多人看我這麼忙,都以爲我一定『賺翻了』」徐嘉琪顯得有些激動,「幸而一直有父母的諒解與經濟上的支持」,徐嘉琪在「伴奏」上還算是無後顧之憂。 獅子座的「愛現」外加月亮在處女
-
追蹤燈
聲樂「伴」我行
嚴格來說,台灣不算是「善待」伴奏的地方:音樂系裡沒有「伴奏」主修、敎師不能以「伴奏」做爲學術升等,音樂會海報上獨奏家與伴奏「字樣」大小眼不談,有些乾脆索性略過,許多人因此只將伴奏視爲邁向獨奏家的過渡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