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喜歌劇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心理分析進入藝術領域 重現「世紀末」潮流
奧地利作曲家許瑞克曾是廿世紀初最火紅的作曲家之一,但因納粹掌權,有猶太血統的他被迫卸下國立柏林音樂院院長一職,作品被禁,他也因此被大眾所遺忘。今年剛好是許瑞克歌劇《被烙印的人》首演百周年,柏林喜歌劇院特地製作演出,並邀西班牙導演彼耶多執導。這齣導入心理分析理論的歌劇,在彼耶多手中,則呈現出主角拒絕長大的彼得潘症候群,把舞台打造成一個童趣卻又暗藏恐懼的兒童樂園。
-
專輯(一)
來嚐原汁原味的「導演歌劇」!
在費森斯坦的帶領下,柏林喜歌劇院成為歐洲「導演歌劇」的重鎮。這次帶來的《費黛里奧》是想像力豐富的導演庫普佛的作品,幾乎空無一物的舞台,赤裸著劇院燈架與布幕,完全不修飾的空間,只有演員在諾大的空間裡奮力地唱著貝多芬這唯一的歌劇作品。而另一齣《風流寡婦》,則最符合「節慶」氣味,即使不強調「導演歌劇」,演員自會從輕鬆熱鬧的音樂中呈現吸引觀眾眼光的演技。
-
柏林
威爾第歌劇在柏林
柏林市國家歌劇院在巴倫波因的領導下,以華格納的歌劇爲重點,近年反而是另外兩間歌劇院比較常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喜歌劇院在二次大戰後歌劇導演的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製作比較前衛,常揚棄寫實的佈景。由著名的Harry Kupfer所導演的《茶花女》是個叫好又叫座的製作,舞台上鏡子的靈活運用令人驚豔,茶花女死前與愛人的對唱,中間隔著開闔不定的鏡面,她竟然是在跟自己所想像的幻影訣別!她倒地時舞台天旋地轉,瞬然間台上歸於一片孤寂,陪伴紅顏的不過是半抹冷光。Kathrin Kegler設計的《唐卡羅斯》舞台簡潔冷峻,上場門翼幕向舞台延伸爲巨大的黑色屛風,邊緣露出暗紅的半透明壓克力板,像血刃般貫穿全劇。 德意志歌劇院擁有先進的劇場設備,由資深導演Gotz Friedrich製作的《阿依達》及《法斯塔夫》傳統精緻、賞心悅目,在《茶花女》中他運用倒敘手法,前奏曲響起時女主角便已臥病於慘白的床上。Friedrich辭世前一個月首演的《路易莎.米勒》成爲他最後的作品,意義特殊。相較之下,銳意革新的導演Hans Neuenfel對於歌手在表演方面的要求則嚴苛得多,舞台上常會出現令人驚愕的畫面,於二〇〇〇年二月首演的《那布果》引起正反兩極的評價,舞台上黑黃相間的蜜蜂合唱隊與向日葵展現了導演的幻想力,抑或荒誕不經的嘲弄,觀衆最後回報以激烈的喝采、尖叫與噓聲。上述這些製作都將在這次的威爾第音樂節中上演。 文字|蔡振家 柏林洪堡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生
-
柏林
群魔亂舞,威爾第在柏林
在著名的夢遊場景裡,舞台中央微凸的小丘上開啓一方小洞,馬克白夫人掀開孔蓋露出上半身,以種種抽象的姿勢詮釋夢囈的唱詞,令人覺得她好似從頭殼頂端蹦出的一道邪念,蠕蠕而動;當音樂進入最急板,「開了鍋的樂池」中升起裊裊青煙,白髮蒼蒼的指揮舞動手勢,竟也似乎染上了一股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