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創作者
王靖惇 用創作提問,找出答案
「地點的話,我直覺是想到台大(戲劇系)的排練教室,因為在那待了8年!」在約訪信件中,王靖惇提出拍攝地點建議,大學加上研究所,他在台大戲劇系度過8年時光,這個誤打誤撞考上的科系,是表演的搖籃,給予他養分,才讓他現在得以用演員、編劇或導演的身分活躍在劇場。就這麼敲定了訪談地點,106教室王靖惇的表演起點。 戲劇性的經歷,誤打誤撞考上戲劇系 訪談時間安排在某個週一下午,只見王靖惇熟門熟路打開教室的門,開好電燈,再搬來木箱盤坐,然後迫不及待說道,在戲劇系上的第一門課,是姚坤君的排演課,地點就在這個教室,巧合的是,也同樣在週一下午。10多年前的課堂上,姚坤君問大家對表演的想法是什麼,王靖惇至今還記得自己的回答:「表演對我來講,最有趣的就是可以去體驗不同人生。」 若是以現在的經歷說出這句話,想必相當成立,但在當時,他根本沒想到自己會考上戲劇系。「通過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後,我還是對表演沒有什麼想法,本來想選創作組,但面試前一週因為打排球扭到手,拿筆不方便,我臨時改選表演組,面試前一晚我才在準備獨白內容。」想想從申請入學開始,王靖惇就遭遇一連串充滿戲劇性的故事。 自認是被迪士尼養大的小孩,準備的獨白是來自動畫《大力士》的片段,他先說了一小段「我相信我有一天,一定可以重返神界」等等的台詞,接著唱起主題曲〈Go The Distance〉,後來面試老師之一的姚坤君要求用女性角色重新詮釋,王靖惇直接把歌曲唱成假音版本聽起來更像是京劇唱腔,逗得姚坤君哈哈大笑。 「因為老師們都很友善,面試結束後,我還覺得即使沒有考上也沒關係,結果就莫名其妙錄取了!」或許正是因為與表演的結緣是這場氣氛愉快的面試,才讓王靖惇在入學的第一堂課給出了那番回答,而這的確也是他所深信的,若不是表演,他怎麼有機會能藉由角色成為不同的人
-
戲劇新訊 動見体劇團《屋簷下》
荒謬筆法,書寫家庭的崩毀
屋簷,象徵著家庭的庇佑及保護;屋簷下,表面和樂無事的家庭場景,說不出口的秘密,卻潛伏在一家人之間。當屋簷的遮蔭消失之後,秘密被揭穿,會造成甚麼樣的衝擊?家人毫不保留的愛,又會造成任何傷害?動見体劇團新作《屋簷下》,由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王靖惇編導,劇中藉由因大水沖刷,而失去「屋簷」庇護的一家人,在狹小的空間、隔音極差的組合屋當中,傾聽彼此的慾望和秘密,最終發現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真實面貌,影射現代家庭結構的崩毀。 全劇在日常生活題材中,注入詩意魔幻,透過疏離的觀點,揭開人性的隱晦,「水」的意象貫穿,更帶來隱然的對比與多重象徵。在悲哀的家庭氛圍中,犀利、荒謬又不失殘酷力道的語言,大膽直接的對話與動作,節奏轉折明快的情境,形成創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不同世代間的語言運用,顯露出編劇對於語言的細膩觀察,例如運用河洛語節奏感強烈又力道十足的特點,塑造母親的形象,呈現台灣本土傳統女性的堅強性格;而年輕一代的語言匱乏無力,也突出新世代缺乏核心價值的焦慮,對比兩代間價值認同的差異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