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派應該是一渠活水
宇航的戲曲手記

流派應該是一渠活水

後人癡迷流派,時常固執地活在「如果梅蘭芳還活著就好了」的非現實臆想中;後學崇拜創派大家,容易墮入簡單概括、淺顯模擬的泥沼。未曾經歷藝術麵糰被揉搓、被發酵、被蒸騰的完整經歷,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藝術饅頭,「拿來主義」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束縛了藝術馳騁的臂膀。我覺得在傳承的根基上,自體自量、自思自表的創意歷程才是最美麗的藝術旅程。

後人癡迷流派,時常固執地活在「如果梅蘭芳還活著就好了」的非現實臆想中;後學崇拜創派大家,容易墮入簡單概括、淺顯模擬的泥沼。未曾經歷藝術麵糰被揉搓、被發酵、被蒸騰的完整經歷,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藝術饅頭,「拿來主義」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束縛了藝術馳騁的臂膀。我覺得在傳承的根基上,自體自量、自思自表的創意歷程才是最美麗的藝術旅程。

師父林懋榮先生曾跟我講,自從戲校畢業即被梅蘭芳大師選入梅蘭芳京劇團工作以來,跟隨梅大師身旁數載,從未見梅大師作派言談間自詡為「梅派」。流派這種講法,應該是景仰怹,學習怹,追隨怹,研究怹的人為怹戴上的冠冕。站在後學的角度看流派,為之總結出各個方面的風格與特色,從而方便捕捉其特有的藝術風尚,模擬學習之。凡流派產生的年代,必是藝術家標新立異,各顯其能的年代,流派紛呈是藝術市場繁榮的表徵。創派藝術家長期舞台實踐,藝術碩果得到觀眾的認可與認證。每當拿到新劇本時,總會以銳利獨到的視角探究人性的善惡美醜,以獨有的絕活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其中創造力是流派形成的最核心價值。

藝人分四等

我認識一位台灣傳奇式人物朱順官先生,他跟我說藝人分四等:演員、著名演員、藝術家、著名藝術家。我替他分析一下吧,演員:普通從業者;著名演員:唱的還不錯,有點成績的從業者;藝術家:有創作作品的優秀從業者;著名藝術家:以創作作品成名成家的從業者。朱先生說,沒有創作作品就稱不上藝術家,只能叫演員。雖說當時聽來未免稍顯絕對化,但細忖之,他時刻提醒我們藝術的前行貴在創作。這句話我至今牢記,時時拿來鞭策自己要做一個善於創作、勇於思辨的藝術家。

後人癡迷流派,時常固執地活在「如果梅蘭芳還活著就好了」的非現實臆想中;後學崇拜創派大家,容易墮入簡單概括、淺顯模擬的泥沼。未曾經歷藝術麵糰被揉搓、被發酵、被蒸騰的完整經歷,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藝術饅頭,「拿來主義」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束縛了藝術馳騁的臂膀。我覺得在傳承的根基上,自體自量、自思自表的創意歷程才是最美麗的藝術旅程。

學習流派,也要藝術淬煉

京劇張派創始人張君秋先生在一次電視採訪中真性情地流露道,為他本人早期錄音音配像的過程中,青年學生沒聽過也沒見過,需要先教再配,依然無法達到預想中的水準,急得老先生說重話:「還他媽不如我自己上去演呢!」老師會的你不見得會,老師不會的你肯定不會。學習流派本意是學最好的藝術,結果演變成圈禁自己且你看不見的畫地為牢。年輕學生以學傳統打根基,同時宗流派學特色化表演,最需要的是深刻理解創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創作思想、創作手法開始,完整領略創派藝術家是如何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形成自我風格的。在學習流派的過程中,避免表象化、碎片化地解釋流派,運用流派特色結合自己的自身條件,闡發出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為流派的發展注入新的藝術語言。流派應該是一渠活水,流派發展不應就此止步,固然,形成個人風格需要歷經長期的藝術淬煉,這正是藝術追求道路上的孤絕之美,缺失這段淬煉,落得個拾人牙慧,那就至為可惜了。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辭世 創意超越時代永銘人心廣告圖片
玩翻戲劇院導覽活動的宣傳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8/09 ~ 2025/11/09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