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瑪文
-
台北
不只看男人跳舞
新舞臺繼去年第一屆「新舞臺.新舞風──炫.白」雙人舞系列之後,今年又推出「Men Dancing」系列舞展,總共邀請到來自四個不同國家、文化的舞蹈團體,分別是來是德國雅莉絲.畢舞團、來自西非布吉納法索的薩力亞與席渡舞團、來自法蘭克福的日裔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以及來自倫敦的馬來亞籍編舞家庫瑪文演出的印度舞蹈。 這一系列演出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男舞者(除了《絶對零度》)包辦,然而「男人跳舞」不過是這一系列演出的顯性特徵,真正精采之處是在於不同文化影響下的舞蹈所傳達出來的心靈面貌。以下將以專文分別介紹這幾場演出。 編按: 關於勅使川原三郎的《絶對零度》,請參見本刊第八十四期《時間之子舞流光──淺談勅使川原三郎及其作品》,黃琇瑜。
-
台北
庫瑪文與印度古典舞蹈新詮
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然而自小就開始接觸印度古典舞蹈,包括Bharata Natyam與Odissi的庫瑪文,年僅十歲就立志成爲專業舞者,十六歲就開始在國際間以Bharata Natyam獨舞者的姿態嶄露頭角。他曾是印度國際音樂與舞蹈節最年輕的開幕獨舞者;近幾年,除了以英國爲主要演出地之外,足跡也遍及日本與法國的重要舞蹈節,包括 International Festival des Arts。庫瑪文的國際化,還反映在他所接受的技巧訓練上,除了深厚的印度古典舞蹈基礎之外,在旅美與旅英期間,他繼續學習西方古典芭蕾,並接觸模斯.康寧漢現代舞技巧。他在英國的幾場演出,包括 Moksha、No Male Egos、 Warna: Colours of Bharata Natyam(此次來台演出的作品),除了展現出紮實的 Bharata Natyam技巧之外,也透露出受過西方訓練的身體所散發出的「異國情調」,例如在亞洲舞蹈中較爲少見的一種開展的身體姿態。 最令人稱道的是庫瑪文個人所散發出的靈巧與纖細氣質。如果說Bharata Natyam的特殊足部技巧令人炫目,Odissi的手指訓練則賦予舞者出人意表的柔軟,這兩種訓練的結合使得身形嬌小的庫瑪文在舞台上呈現出一種輕巧的女性特質。對於這點,庫瑪文表示不是他刻意使然,而是當他在專注在舞台上的呈現時,所致力的是一種凌駕於性別的二分,一種自我(ego)的超越,使得陰陽兩種能量都能在舞者的身體上(對他而言是舞蹈的工具)顯現出動力的過程。這也是他在一九九九年與另一位陽剛味濃厚的印度Kathak舞者Akram Khan同台演出No Male Egos時,展現出的是形體上、卻非精神上的陰柔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庫瑪文──一個馬來西亞籍,結合了東、西兩種不同系統技巧的亞洲人──的身體上,印度古典舞蹈Bharata Natyam找到了實踐的異域。 文字|趙綺芳 英國瑟瑞Surrey大學舞蹈人類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