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
-
腦海裡的旋律
音樂的療癒功能,大腦最知道
我是個哭點特別低的人,上劇場、逛藝展、聽音樂、看電影,常常不經意被觸動,眼淚一發不可收拾。最催淚的組合是在黑漆漆的戲院看一場有好聽配樂的劇情片,我曾經在電影院裡嗚噎到旁邊觀眾遞給我一包未開封的面紙,而我也不負期望把整包面紙用完。 這種情形,在看《辛德勒的名單》時發生(耳邊有沒有馬上響起小提琴的悲鳴?),在觀賞《似曾相識》時即便已經看了很多次,也重複做過無數心理建設當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樂音一響起,我就又激動泛淚了⋯⋯有太多例子可舉,像《新天堂樂園》或是任何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icone)的作品都可說明。 為什麼在戲院中觀影,音樂會如此牽動我們的情緒? 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專門研究音樂與心智關係的派崔克.衛朗(Patrick Whelan)提出的觀點相當有趣,他認為音樂能深深影響人類的情緒,有一部分是生物演化所造成的:許多哺乳動物在演化初期都是夜行性的;晝伏夜出,靠的是聽覺和嗅覺來保護自己,在黑暗中必須特別小心、全神貫注,省得被獵食者捕殺。衛朗把哺乳動物在遠古大自然中的環境條件,套用到現代人在黑暗的劇院中的觀影聽音樂,解釋為何我們在一片漆黑中對聲音會特別敏感,一切關乎人類的原始本能。 「在黑暗的表演場域中,你被意想不到的複雜聲響團團包圍,」衛朗教授更進一步說明,「我們的大腦像篩網,會分辨哪些是來自表演場所的環境雜音,哪些是真正關鍵的聲響;比起與眼前的人對話,黑暗中聆聽更會運用到人類的本能。」吊在半空中的漸強樂音(請下《大白鯊》主題旋律),可能代表尾隨的獵食者步步靠近,這一連串的聲音線索進入耳朵後會進入大腦顳葉:顳葉負責辨識音源和聲景、解析其中元素,並將之區分為熟悉或不熟悉,再依此決定是否對這些刺激做出生理與心理回應;被篩選過的聲音也會影響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這個和大腦關係微妙的神經系統掌管呼吸、心跳、排汗、體溫、分泌等功能,根據衛朗教授的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聽到電影《大白鯊》的主題旋律時,我們會寒毛豎起,感覺特別緊張焦慮。 真的是這樣耶!我一直記得看希區考克電影尤其是《驚魂記》那時而短促時而拉長、高低頻反差巨大的絃樂聲,讓我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三:紀念
迎接大師周年 獻演經典「嚴陣以待」
音樂大師周年紀念不斷,繼上個樂季的華格納和威爾第,新樂季更迎向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百年誕辰、德國作曲家辛德密特逝世五十周年、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七十周年與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一百五十周年誕辰。在紀念大師的重要時刻,各樂團當然是紛紛排出獻演經典作品,致敬之外更展現自家功力。
-
藝@CD
齊柏斯坦 神奇小手的鋼琴傳奇
每回來台演出總掀起旋風的俄羅斯鋼琴名家莉莉亞.齊柏斯坦,將於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中再次登台,與NSO及指揮呂紹嘉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個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消息!齊柏斯坦以四手聯彈的原始版本,灌錄了世界首錄發燒碟,忠實呈現布拉姆斯這首作品的原貌,更將在這回與樂團協奏的方式做毫無修飾的現場演出,這實在太讓人迫不及待想親臨現場,感受不同於錄音的絕妙演奏。
-
音樂新訊
中西交會,「琴」定七夕
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鋼琴王子陳冠宇將凄美的愛情傳說《梁祝》化為音符,以鋼琴重新改編詮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天下有情人分享愛情的美好與悸動。《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陳鋼及何占豪在上海音樂院求學時的作品,此回演出,由陳鋼為陳冠宇親自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這場名為「化蝶」的音樂會除了以「梁祝」尾聲「化蝶」作為序曲,並特別挑選了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七、十八變奏、莫札特的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深受樂迷喜愛的電影配樂等,為情人們獻上一個浪漫的情人夜,並在中西曲風各異的作品中,映照出各自的動人樂章。音樂會由林天吉指揮,長榮交響樂團共同演出。(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