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惟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踢掉硬鞋後,天開地闊「玩芭蕾」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推出《玩芭蕾Ⅲ》,集結徐進豐、李淑惠、蔣秋娥、林惟華、劉啟亞五位編舞者,從芭蕾肢體出發,編創出題材、手法、與風格多樣的現代芭蕾作品。其中,旅歐多年的蔣秋娥帶來歐風濃厚的現代芭蕾,卻加入呼吸吐納;優遊於芭蕾與現代舞之間的林惟華,則要將芭蕾的炫技放在情緒流程中表達,全以女舞者演出,打破芭蕾男女舞者間典型在支撐與托舉上隱含的主從關係。
-
舞蹈新訊 新古典舞團 四位編舞新銳出場
《時光複寫》,奔向相遇的詩意
「時光」對創作脈絡和舞者身體將激發何種既回歸又迎向的身姿?新古典舞團推出四位編舞新銳的新作,林惟華、林維芬、陳逸民、魏光慶分別以徐志摩的詩、卡夫卡的《蛻變》、及舞者散文創作構築畫面情境,碰撞出時間之流中人與人的相遇、錯過、搖擺不定、渴求或窺伺、遠颺與微笑。 如同林惟華最迷人的〈相遇〉,舞者眼神交會、擦肩錯身、抱緊推開,在時空的變化軸上滑出交叉或平行線,剎那相會卻電光石火;林維芬〈不確定主義〉因質疑而恆處搖晃與突破,肢體動力隨音樂節拍而傾斜變化;魏光慶〈微笑,揮手,說再見〉追溯三人的友情歷程,同做、輪做、倒著做一套動作,是在回首中瞻望未知;陳逸民〈蛻變〉的身體變成兩條蟲,他們蜷縮扭曲變形,丟掉優美的線條,在蠕動中找尋飛翔;魏光慶〈99%數紅〉在女人與經血、落紅、分娩、戰爭的紅色暈染下,微量百分之一才是自己可決定的顏色。 「我們將大舞台的大幅肢體動作,回縮到自身細膩敏感的表演,不用一個人震攝全場,而是與一百個人共同呼吸。」四位編舞家將勾動你詩意的閃光,於時間奔停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撞擊心靈深處的磅礡史詩—劉鳳學
一九九二年,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根據德國現代作曲家卡爾.沃夫的清唱劇《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編創同名舞作,將樂曲中的野性美與澎湃氣魄,轉化為群舞、雙人舞、七人舞等形式,氣勢磅礡恢弘,呈現節奏魅力與生命躍動,結合杜黑指揮的樂團及合唱團現場演出,被視為當年台灣藝文界「不可能的任務」。 再現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 《布蘭詩歌》以震撼人心的節奏與合聲吟唱為世人所熟知,歌詞係由十三、四世紀時,一些未具名的修士或吟唱詩人所寫的情詩,謳歌世俗生活、宗教意識及對時代的批判,充滿對青春與慾望的渴求。「我個人喜歡強烈的作品,《布蘭詩歌》給我極大的震撼,歌詞完全是人性的展現,刺激無限創作靈感。」劉鳳學密切配合歌詞與樂曲,將《布蘭詩歌》的舞蹈結構分為〈序〉、〈初春〉、〈酒店〉、〈愛情〉四段,表現一群青年修士們,為了幫世人建立精神殿堂,打破戒規漫遊游世俗,最後再度回歸修持原點的心路歷程。 今年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以此經典舞碼《布蘭詩歌》作為開幕舞作,劉鳳學謙稱:「自己早已退居二線,每次躲在後面看排練,只覺得壓力大,說『經典』兩個字太沉重」。為了再度挑戰這項「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傳達視覺、聽覺與心靈的震撼效果,新古典舞團邀請當年製作人邱瑗再度回鍋;音樂方面則聘請音樂界才子金希文,指揮音契管絃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現場演出。 中南部觀眾也能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當年首演《布蘭詩歌》的舞者如張中煖等人,如今多是舞蹈界的中流砥柱;碩果僅存的林惟華,肩負起這次《布蘭詩歌》舞蹈排練大任,她表示這齣舞作格局大,跳起來的賣力程度算是「數一數二的操」,笑說:「我們年輕時,跳到第十支舞一定吐,現在的年輕舞者跳到第五段,就累到吐了,大家都很緊張,從春節就開始訓練體能,到時候一定有完美的演出。」 過去礙於經費及場地限制,《布蘭詩歌》在中南部的巡迴演出僅以CD播放音樂,此次重演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精華再現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在台中、員林、台南、高雄的演出,將由陳樹熙率領的高雄市交響樂團、中山大學合唱團同台現場演出,讓全台民眾都可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
專題
誰來與電腦共舞?
「與電腦共舞」這場演出不只是人在跳舞,更有無尾熊與骷髏與機器人等虛擬的舞者,與真實舞者與輪番上陣。異於傳統表演模式、時間於空間的交錯運用,另類的創作型態挑戰觀衆的觀舞經驗。
-
即將上場
現代.芭蕾相攜手舞蹈家庭舞團公演
出自舞蹈空間舞團的舞者金崇廉,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了舞蹈家庭舞團,三年後台北室內芭蕾團長蔣秋娥與新古典舞團舞者林惟華加入,使舞蹈家庭呈現出現代與芭蕾的新組合。 此次演出的舞碼分爲「搬弄是非」(4/12〜14與「匯舞」(4/19〜20)兩部分。「搬弄是非」爲金崇廉的舞作發表,六支舞碼分別爲描述自毀心境的《誠心所願》、詼諧詭異的《虫》、孤獨面對自己的《獨舞》、強調關係與諧調的《諧坡》、抒情的《寄居》以及生活片段切片的《通勤電車》等。 「匯舞」則著重於蔣秋娥和林惟華的舞蹈表演,舞碼有霍華.拉克作品《匯舞》和改編的《四人舞》、曾明生編作的《我非我》、張中煖現代舞創作《較勁》,以及麗莎.富茜羅的芭蕾舞作《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