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梆子

相關文章 2 篇
  • 裴艷玲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文字|李玉玲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舞台上《中國孤兒》的劇中人物觀賞戲樓裡《趙氏孤兒》的演出。
    大陸劇場

    化經典為前衛 《中國孤兒》與《趙氏孤兒》同台輝映

    我國元雜劇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於五百年後由法國名作家伏爾泰據以創作《中國孤兒》,自一七五五年在巴黎正式上演以來,一直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一九九〇年七月,在一項中國比較文學會上,林兆華導演首次將伏爾泰的「孤兒」引渡回到中國舞台上,他選擇兩個經典劇目的某些片斷,經過並列對校等前衛化處理,使兩劇各自固有的經典價値守則和藝術模式同時被顚覆、被肢解,在揚棄和重組中再造一個「物種」。

    文字|杜淸源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少年往事

    獨角馬的風景,在劇場

    編導王友輝的年少回憶
  • 音樂

    「風起不止」音樂會 首演陳可嘉《雙路之際》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