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文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恆的同志神話《孽子》Crystal Boys 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在禁忌猶深的一九七○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深度刻劃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小說首頁,題獻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點出了他的創作初衷。 《孽子》寫同志情感,但又不局限於同志。白先勇曾說:「在《孽子》中,我主要寫父子關係,而父子又擴大為:父代表中國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對待下一輩、對待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父子間的衝突,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或許,在同志題材不再如當年布滿荊棘的當前,像《孽子》這樣,以同志情愛挑動華人社會價值、激盪父子關係,寫出了足以超越階層、時代和地域的「人性」,才是《孽子》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原著或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能感人肺腑的的原因。 此次搬上舞台,《孽子》由電視版的導演曹瑞原和知名劇場編劇施如芳攜手合作。全劇以「父子親情」為主,以「同志情愛」為輔,並藉由神話般的「龍鳳戀」貫串全劇,從親情和愛情兩個線索,架構出劇場版的《孽子》。 相隔卅年,《孽子》如何在重現當時的大時代氛圍之外,與廿一世紀的觀眾連結,讓這部小說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媒介繼續擴散,繼續蔓延,且能滲透出新的體悟與衝擊?在大幕升起之前,且讓我們先走進排練場,聽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們,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小說到劇場的《孽子》
見證台灣文化演進的奇異旅程
《孽子》是一部複雜的小說,整部作品中涵蓋了國族、世代、性別、父子、漂泊等主題,以及作者白先勇的城市觀察和他個人的書寫風格。在劇場上以一個演出的時間,呈現原作的精髓,並且維持其趣味性,仍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孽子》雖然是一部台灣同志的心碎歷史,但是小說中有太多繽紛有趣的元素,例如七○年代的懷舊氛圍、各種性格的年輕同志角色、辛辣奇妙的同志對話等等。這些素材,都可以在舞台上創造高度的戲劇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同志文學與劇場 從邊緣回到主舞台
《孽子》是台灣同志文學的先聲,卻是在歷經電影、電視改編之後,才終於搬上劇場舞台。回顧台灣劇場中的同志題材戲劇,田啟元的《毛屍》可謂伊始,之後魏瑛娟、邱安忱、徐堰鈴等小劇場創作者接續此一脈絡,大舞台則有表演工作坊改編《美國天使》可為代表,近期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賈寶玉》亦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