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培鴻
-
藝視窗 News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並開放提案徵件與國際評審對談
【台灣】 第1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揭曉 並開放提案徵件與國際評審對談 本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邁入突破視覺藝術/表演分類後進入第二年,今年入選名單依然以「跨界」及「人文關懷」為評選重點,入選者有以獨特的日常美學與題材開創劇場新風景的李銘宸,以《戀曲2010》、《擺爛》入圍兩項;討論人的存在命題的一當代舞團《WAVE.微幅》、周先生與舞者們《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導演蔡明亮與視覺藝術家高俊宏合作的《玄奘》等14項入圍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還特別開放提案徵件,搭建國際交流平台,讓國際決審來台與藝術家暢談創作與策展計畫。今年邀請國際決審有: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Christian Rizzo,以及紐西蘭奧克蘭藝術中心總監Rhana Devenport。想讓自己的創作和想法被國際看見嗎?詳細徵件訊息請至台新藝術基金會ARTalks網站 talks.taishinart.org.tw/ 或電洽02-3707-6955轉1540林小姐。(張慧慧) 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 即日起受理申請 自詡為新銳藝術家,卻苦無出道舞台嗎?文化部鼓勵藝術新秀進行相關創作發表,每年提供補助,分兩期受理申請,共有文學、圖文創作、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及戲劇(曲)及影視媒體藝術等5類,舉凡本國國民個人創作之首次出版、展覽、演出、映演等都可提出申請,另經我國政府核准設立登記或立案之公司、法人、團體、獨資或合夥事業,亦可協助前開個人提出申請。詳情可參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張慧慧) 《阿章師の拉哩歐》出走 巡演台南、台中、嘉義、台東 《阿章師の拉哩歐》由國家兩廳院策畫統籌,委託台南人劇團承製,屬「藝術出走巡演專案」,由民間企業支持,結合藝術與公益為目標,重現台灣不同時期的時代記憶。劇中用「時代收音機」為創作概念,用現場廣播節目的情境,剪裁出老一輩人們生活與文化風俗。首演場在2015年1月10日晚上,國家兩廳院生活廣場聚集了八千多名觀眾。 為了讓演出不只發生在台北,更
-
藝@書 記錄姚坤君演繹《求證》的過程
《演員功課》
記錄姚坤君演繹《求證》的過程 《演員功課》 姚坤君著 書林出版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演員?演員的基本功課是什麼?演員要透過什麼樣的技巧與練習,才能真正細膩且深刻地詮釋劇中人物?這些問題不僅是想要從事表演工作的年輕學子,希望獲得解答,成熟演員也必須在面對不同文本時,不斷地自我探索與詰問。綠光劇團前年推出David Auburn的《求證》Proof,吳念真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劇本,這劇本是成就了劇作家、爽了觀眾但絕對可以整死演員。劇中女主角姚坤君,將演出過程詳實紀錄成《演員功課》一書,透過解讀文本結構,深入分析角色的內在世界,並以實例說明演員詮釋角色時,如何透過各種練習克服表演障礙,提供演員表演時的重要提醒與參考。(廖俊逞) 攝影家許培鴻的人生大戲 《牡丹亦白》 許培鴻著 相映文化出版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近百場,文學家白先勇從古典召喚出的這股「美」的力量,淋漓盡致地展現崑曲藝術,同時也將崑曲帶到歷史新高點。攝影師許培鴻在白先勇的大力支持下,歷經三年的創作累積,萃取出一份最細緻的後台創作。這本影像集,每張獨一無二的照片都是感動,台上台下,從小演員到主角,從化妝到貼片,從舞台搭設到拆台,從演出到閉幕,每個畫面背後都蘊藏著許多故事。許培鴻自述,如果每張照片都代表著一齣戲,那麼後台也同時進行著許多戲碼,活生生的戲。而三年,不算長,但是三年記錄一部戲,那可是一部人生大戲。(廖俊逞) 寫他人也寫自己,桑塔格的精神自傳 《土星座下》 蘇珊.桑塔格著 陳思逸、陳耀成譯 麥田出版 集評論家、小說家和舞台劇導演於一身的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被譽為是美國最重要的文學家,這不僅僅是由於她的聰明才智,還有她作為一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瞭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他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二十‧三十‧四十 盧:艾嘉的《20‧30‧40》剛上演,就從這部電影談起吧,請兩位先談談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再到四十歲的心境轉變。 張:二十歲對我來講已經是滿遙遠的了,不過在導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坐下來想想我二十歲的時候,其實精采度是比戲裡面的李心潔還要多很多的;劇中的李心潔就是一個充滿了夢想的女孩、心裡充滿了熱情、好像很多事情要在一剎那全部做完的那種衝動。這種衝動到了三十歲、四十歲已經愈來愈減少,可是說不定到了五十歲它又回來了。 戲裡面李心潔跟那個女朋友的感情,我可以理解,不過我也並不覺得她們之間就是所謂的同性戀,因為在我們年輕時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三十歲,因為的確是每個人都開始忙碌事業,身邊真正能夠有機會講到話的就是老朋友,大家都急急忙忙在做人生的選擇,這時候朋友的重要性比較少。 四十歲還是有幾個專門替我出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