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
-
回想與回響 Echo
Bravo! Maestro Celi!
他要傳達的是作品的「眞」與「善」,而非「美感」與「快感」的層次。
-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一直到版都在排了,還在想這樣的問題:假如再有一個月,不,半個月,一星期也好,兩天吧,還有許多東西要訂正,還有資料該補足,圖片還可以再精選然而,没有時間了,人和時間競爭,永遠落敗,何況,這樣一本内容繁複的刊物却在這麼忙迫的時間裏得創造出來。 可是,只有有了起點才可能往前走,就當這是一個留下前行的空間的起點吧。 而當然,這麽一個起點,已經是很多人全心投入和努力的結果,我們因此,在邀請批評的同時,也期待鼓勵。 《表演藝術》是國家兩廳院所主辦的刊物,但是藝術無國界,自然更没有「廳院」之界。不過,兩廳院是國内最重要的表演機構,創刊的同時正逢廳院的五週年慶,我們樂於以兩廳院爲開端,陸續推出國内各公私表演場地的介紹和檢討,每期並且將配合重要演出,介紹一個國外城市的表演環境,以爲國人的參考。十月份的大節目是德國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我們因此以慕尼黑的介紹作爲這個國外單元的開始。 表演藝術界人士對國内表演環境的檢討建言可以使政府、場地行政和觀衆都更瞭解目前台灣的表演生態。 「表演」的單元中我們介紹了國内外近期的演出和活動。崑劇名旦華文漪女士擔綱的「牡丹亭」是年度大戲,我們作了較多篇幅的介紹,其餘有關越劇、實驗劇場、現代舞、管絃樂團,以及對岸一個深受矚目的舞台劇的評介,都值得您一讀。 專欄文章由幾位文化界的專業先進執筆。入門、書介、資訊等單元都是我們希望發揮本刊的引介和教育功能的設計,希望自認「門外」的讀者也能夠接受。 在衆多稿件正忙於校稿上版之際,傳來當代新音樂大師約翰凱吉(John Cage)過世的消息。遠在紐約的指揮家譚盾提供了第一手的凱吉訪談記錄,舞蹈家林懷民寫下了他對凱吉的感性的懷念,作曲家潘皇龍則提供了對凱吉的評介,最後還有胡齡之觀賞凱吉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抒感,我們以豐富的文字,表達對當代一位影響深遠,也饒富爭議的大師的紀念。同在「里程碑」單元還有莊裕安亦莊亦諧的羅西尼二百年紀念文章,是對另一位富於爭議的大師的另一種追思。 「表演藝術」當然有許多有待改進,有待增益的地方,它才起步,期待您的回應和指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仙樂飄飄99年──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回顧
年代/人物與事件 1893 由鋼琴製造商佛蘭茨.凱姆(Franz Kaim)所創立,名爲「凱姆樂團」(Kaim Orchestra)。當時富有聲望的指揮家如Hans Weingartner、Hermann Zumpe、與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學生Ferdinand Lwe等,爲該團奠立了高演出水準的基礎。 1898-1905 Felix Weingartner出任指揮,曾多次率團赴各國演奏,享譽國際。馬勒(Gustav Mahler)親自指揮該團首演他的第四與第八交響曲。該期著名的指揮家,尚包括Richard Strauss、Max Reger、Hans Pfitzner。 1905-1908 1906年2月19日,Weilhelm Furtwangler在二十歲那年,首度指揮該團演出後,即與慕尼黑愛樂結下了數十年的密切關係,也成爲個人成功的開始。 1908-1914 1911年,改名爲「音樂會學會樂團」(Concert Society Orchestra)。Bruno Walter在是年十一月指揮馬勒不朽的遺作《大地之歌》,作世界首演。Ferdinand Lwe再度回到該團,主持了第一次大型的布魯克納發表會與布魯克納音樂節。此後,這個音樂節不但名聞遐邇,而且演奏布魯克納也成了慕尼黑愛樂的傳統之一。 1920-1938 繼Hans Pfitzn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九至二〇間擔任指揮,作曲家Siegmund Hausegger開展了他18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生涯,首演了不少布魯克納的作品。 1927年,樂團終正式定名爲「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Mnchner Philharmoniker)」。 1938-1944 這是該團藝術成就最輝煌的時期,由Oswald Kabasta領導,灌錄了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舒伯特第三交響曲、與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等。 二次大戰期間該團位於堤肯街(Turken Strabe)的演奏廳於1944年遭到炮轟全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