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製造》排練現場。(義興閣掌中劇團 提供)
戲曲 切.格瓦拉留下的那隻「手」

義興閣《英雄製造》 重組自己的英雄

《英雄製造》義興閣掌中劇團|2025戲曲夢工場

2025/9/67  14:30

2025/9/6  19: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所謂的英雄,或者是所謂的『被崇拜的人物』,好像不能是成功的。」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這麼說:「不能成功,革命才會延續下去,他也才有可能會被視為一個有血有淚的英雄。」

這句話,恰恰回應了今(2025)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之「戲曲夢工場」的策展主題——「乙巳革命」中的「革命」一詞。

於是,義興閣掌中劇團決定從古巴革命核心人物之一的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入手;但身為一個充滿叛逆靈魂與中二精神的「搖滾」布袋戲團,義興閣掌中劇團並不打算循著之前《GG冒險野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的經典著作《唐吉訶德》)的成功轉譯經驗,僅把切.格瓦拉與他著名的回憶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作為取材靈感,重點則放在切.格瓦拉「成為英雄」的「製造」過程,也就是劇名——英雄製造。

《英雄製造》排練現場。(義興閣掌中劇團 提供)

製造的起點:從時間裡回溯切.格瓦拉

多數台灣人認識切.格瓦拉,大概與2004年上映、由《摩托車日記》改編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有密切關係,該本日記與該部電影講述了切.格瓦拉於1952年尚未開始革命的青年時期,遊歷拉丁美洲各國的經歷——這段經歷似乎建立了切.格瓦拉未來的思想基礎,也成為他被塑造的其中一項依據。

王凱生與編導葉志偉認識切.格瓦拉,也大概是在這個時期。而葉志偉思考的並非怎麼轉譯這個文本,更是隨著自己從20歲初認識切.格瓦拉,到現在40歲(同時也是切.格瓦拉離世的年紀)如何重新看待這件事情——對切.格瓦拉的認識與崇拜。「對我來說,那個『時間的過渡』蠻重要的。」葉志偉說。

因此,《英雄製造》不會有切.格瓦拉這個人物在劇中出現,同時也不完全是線性敘事,但會有時間感流動其中。葉志偉說:「如果用原本的日記小說、或是電影的量體去轉換,濃縮成演出本身,其實篇幅是不夠的。所以我比較是把這個旅程當中的幾個關鍵點,以及切.格瓦拉正式成為游擊隊、成為革命分子之後的一些經歷去剪裁,這些主題有的是線性,有的會跳蠻遠。」

他同時也舉例,切.格瓦拉的經歷會被轉化成很雷同的物件、事件在《英雄製造》裡發生,「最一開始會有隻手登場,被舞台上的演員們聲稱是這個英雄在被處決時切下來的手,也就影射切.格瓦拉被處決之後,還有雙手留在這個世界上。切.格瓦拉這個人生經歷極為特殊、極有標誌性,我也試圖在這些很有標誌性的事件裡面找到一些可以跟布袋戲連動的部分,像是手就是個跟布袋戲連動很重要的元素。」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英雄製造》排練現場。(義興閣掌中劇團 提供)

「偽紀錄劇場」的觀點交鋒:英雄製造的過程與反思

《英雄製造》另一個有別於過往作品的地方是,加入現代劇場演員洪健藏。這不僅是演出形式上的碰撞與跨界,更重要的是打破布袋戲主演的唯一觀點,也打破世人對切.格瓦拉的單一觀點。

從形式上來看,《英雄製造》僅有兩位演員,所以在戲中的邏輯可能會互為對方的主演,也互為對方的操偶師,於是兩種聲音、兩種觀點會於劇中開始有辯證可能。「一位主演加上其他不同領域的人,因為兩人(從形式上)就會有不同的觀點跟話語權,能在這個舞台上跟我這個布袋戲主演進行辯證。」王凱生說。

同時,相較於王凱生、葉志偉對切.格瓦拉有比較多崇仰,並延伸出自身的反思,洪健藏自陳對切.格瓦拉的認識與一般民眾相對接近,「就是他被放在商品上的那個形象。」他接著說:「但在認識更多之後,我覺得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個被精心打造的、可能不一定是他自己造成的英雄,怎麼被拆解跟討論。」這也回應了葉志偉對於切.格瓦拉的探索:「這個活生生的人,卻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了像在漫畫裡才會做的事情,他很像濃縮所有我們可以想到、可以知道的那些英雄人物——叛逆、不服輸,然後說出非常帥的話。」

在此辯證脈絡下,葉志偉提出了「偽紀錄劇場」的概念,並套用到布袋戲能夠操作的邏輯思維。

相較於真正的紀錄劇場,必須提出真實的檔案、文件、人物來進行舉證、重建與討論;《英雄製造》基本上都是「假」的,例如拿出一把劇團過去使用過的寶劍道具,說是這位英雄作戰時用的武器,「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架構下,這些道具或偽裝的史料、文物到了演員手上,就會拿到那個歷史的詮釋權。」葉志偉說:「可是換人說故事的時候,觀眾就會發現故事跟故事之間可能有矛盾,可能有銜接不起來的地方,我們想要透過這件事情去分裂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人是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同時,劇本也仍有很多留白之處,於排練時才會因每個虛構橋段的觀感與反應,讓演員表現出那個當下的感受與反饋,進而將這些空白處填補。除了這部分打破了過去對布袋戲創作的認識外,義興閣掌中劇團也持續打破觀眾對這個劇團的認知,這次不再有完整的搖滾樂團作為後場,只剩下一位樂手成為「聲音製造者」——因此,《英雄製造》不只在檢視一位英雄的製造過程,或許也在重新檢視義興閣掌中劇團自身的創作歷程,是否有持續革命與突破的必須!

《英雄製造》排練現場。(義興閣掌中劇團 提供)

永遠的革命者——切.格瓦拉

1928年出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革命家、軍事理論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領袖。1952年,身為醫學系學生的他,騎著機車遊歷整個拉丁美洲,因親眼目睹貧窮而深感震撼,使他斷定各地根深柢固的社會不平等是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後來,切.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先後結識勞爾.卡斯楚與斐代爾.卡斯楚,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開始他在古巴的革命生涯。他因各種因素離開古巴後,便依序前往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及玻利維亞進行革命,前者最終失敗,而他到玻利維亞後,被當地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協助的軍隊逮捕,並遭處決。不過,切.格瓦拉死後,肖像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和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世界左派運動的象徵。(吳岳霖)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8/22 ~ 2025/11/22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