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將狂烈怒吼轉變為不馴的戰歌,以脆弱肉身衝撞巨大的怪物,為年輕世代贖回面對氣候災變、父權瓦解、社群疏離種種崩壞的勇氣。
    舞蹈

    馬賽國立芭蕾舞團《崩世光景》 探索當代人如何在崩壞中打開未來可能

  • 拿下7座英國奧利維耶獎風光轉戰百老匯的《酒店》在連演18個月後還是賠錢下檔,圖為該製作官網首頁。
    紐約

    工會談判時節面臨關門危機 百老匯到底賺不賺得到錢?

  • 班吉.瑞德《即席寫真》
    舞蹈

    將舞台化為攝影棚 班吉.瑞德《即席寫真》融合表演、攝影與視覺藝術

  • 活動期間的戶外演出《Maybe Tomorrow》。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時俱進、實踐永續 創造「明日的遺產」

    訪2025世界劇場設計展專案總監賈姬.喬治
香港artmate-十一月號廣告圖片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導覽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雜誌
  • Subscriptions數位全閱覽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表演藝術年鑑
      2.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3.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4. 表藝文摘
      5. 達人系列
      6. NSO發現系列
      7. NSO歌劇系列
      8. 特刊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訂閱電子報
:::

宜蘭傳藝園區

相關文章 2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太傳統藝術節:製作當代劇場與傳統碰撞的新美學

    從傳統藝術節的視角想像「亞洲」,好像很快就會有一些圖像,譬如神話、宗教、民俗等等,又或者,像是1980年代文建會(現文化部)「民間劇場」單元的「地理文化」的擴大版,盡情展示「本土元素」,可是這樣直覺式的想像路徑,真的理所當然嗎?難道這樣做就比較「民間」?解鈴還須繫鈴人,不如就回到現正如火如荼籌備下一屆(2024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下簡稱「亞太」)的策展場景。

    文字|吳思鋒
    第357期 / 2023年12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松山文創園區與傳藝文化園區

    開放接近的原創苗圃 五感體驗的傳統博物館

    不同於演出場館以表演為主、複合空間是為了吸引來客停留更久,藝術文化園區多的是許多造訪的遊客,如何讓他們能深入體驗文化藝術,正在他們下苦工規劃的重點。松山文創園區以培植原創力為主,自許為原創基地,邀請創作者進駐,讓訪客看到創作的過程。傳藝中心宜蘭園區則打造「動態博物館」,讓訪客以五感體驗各樣的傳統文化。

    文字|陳茂康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導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Tax Id number 00973926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