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線上公演海報。(CJ ENM 提供)
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斬獲東尼獎 韓國音樂劇30年從文化輸出到與世共感

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榮獲美國劇場界最高殊榮東尼獎(Tony Awards)6項大獎,在韓國國內及國際表演藝術領域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慶祝此項殊榮,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推出特別企畫,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國產音樂劇《悄悄來到我身邊》(Saljagi-Opseoye)的原始劇本及影音資料,並彙整自1994 年以來 190 餘部韓國音樂劇的歷史檔案。透過包括劇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內的創作者深度訪談,以及東尼獎頒獎典禮實況影像,引領觀眾深入回顧「K-Musical」從初創階段邁向成熟發展的珍貴軌跡。

韓國音樂劇邁向國際的開拓之路已經走了30年。1997 年,由韓國第一代導演尹浩鎮(Ho-Jin yoon)執導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舉辦短期公演,成為首部登上歐美主要音樂劇舞台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其後,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儘管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開啟了文化輸出的先河,也為後起之秀奠定市場開發與創作實驗的基礎。2015 年,《也許是美好結局》以創作工作坊為起點,歷經多次重製,從首爾大學路的迷你舞台一路進軍百老匯,至今獲得東尼獎高度肯定,不僅為當代音樂劇注入新範本,也成功突破「韓國原創劇作僅能局限於本土市場」的想像。

音樂劇《廣藏市場》劇照。(斗山藝術中心 提供)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也許是美好結局》以機器人情感為核心主題,從科技文明與人類內心世界的普遍連結切入,成功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顯示近年韓國音樂劇在題材選擇上已逐漸跳脫歷史文本,並且積極嘗試創作更具國際延展性與跨文化共感力的作品。斗山藝術中心(Doosan Art Center)於今(2025)年6月推出首部獨立製作的原創音樂劇《廣藏市場》(Gwangjang Market)也是典型範例之一。該劇以首爾鐘路區的傳統市場為敘事場景,講述來韓學習音樂的緬甸留學生透過餐點外送工作維持生計,在異鄉逐漸獲得認同與接納的故事。在舞台設計層面,《廣藏市場》大膽消除舞台與觀眾席的傳統界線,觀眾宛如置身市場的訪客,與演員共同營造近乎真實的市場風景。音樂風格方面,該劇採用多元融合的創作語言,從復古流行的 City Pop 風格,到韓國民眾深感親切的 Trot 曲調,再融入歌劇、爵士等不同音樂類型的巧妙混搭,將劇場轉化為多元文化交流匯聚的藝術場域。

玩翻戲劇院導覽活動的宣傳廣告圖片
音樂劇《廣藏市場》劇照。(斗山藝術中心 提供)

韓國音樂劇歷經30年的深耕,已不再單純追求海外演出機會的文化輸出模式,而是轉向建構具備跨文化對話能力的共享理念。無論是在國際舞台獲得高度讚譽的《也許是美好結局》,或是深刻反映多元共生議題的《廣藏市場》,都充分展現韓國音樂劇已成功擺脫單一文化語境的限制,蛻變為能夠讓全球觀眾感知與產生共鳴的普世文化語言。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07 ~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