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菸的「小賣所」中復刻歷史記憶的文創共好平台。(松山文創園區、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不只來看戲─藝文複合空間大挑戰 松山文創園區與傳藝文化園區

開放接近的原創苗圃 五感體驗的傳統博物館

不同於演出場館以表演為主、複合空間是為了吸引來客停留更久,藝術文化園區多的是許多造訪的遊客,如何讓他們能深入體驗文化藝術,正在他們下苦工規劃的重點。松山文創園區以培植原創力為主,自許為原創基地,邀請創作者進駐,讓訪客看到創作的過程。傳藝中心宜蘭園區則打造「動態博物館」,讓訪客以五感體驗各樣的傳統文化。

不同於演出場館以表演為主、複合空間是為了吸引來客停留更久,藝術文化園區多的是許多造訪的遊客,如何讓他們能深入體驗文化藝術,正在他們下苦工規劃的重點。松山文創園區以培植原創力為主,自許為原創基地,邀請創作者進駐,讓訪客看到創作的過程。傳藝中心宜蘭園區則打造「動態博物館」,讓訪客以五感體驗各樣的傳統文化。

與劇院場館的狀況相比,藝術園區的整體期待、開拓企圖是倒轉過來的。如果說劇場本有了觀眾,希望吸引更多來客、不只為特定節目造訪,能在此多留一會兒;那藝術園區就是先有了許多過路客、觀光客,得想些辦法讓他們「深入」體會、體驗、感受表演藝術、人文歷史、創新設計,乃至傳統工藝。

光是藉由訪問,就能看出兩邊場域氣氛大不相同,週末下午的戲劇院正逢演出,然待觀眾進場後,會在餐飲、商品區逗留的民眾,尚不算多(也正逢天氣難得轉晴幾日,人們寧可在戶外廣場休憩);反觀週間上午的松山文創園區(松菸),卻能看見旅客進出不斷、絡繹不絕,他們雖多在商品區閒逛、坐長廊納涼,卻也不一定全都對甫開幕的文博會感興趣。

把創作者拉進來  讓遊客接近

不過,對於松菸而言,這個狀況並不是問題,他們也早就嘗試突破,以各種方式另闢途徑,披荊斬棘的開拓疆土、左思右想提出新點子。前文講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時,已多所著墨團隊企求硬體空間的整合;提到松山文創園區,則不得不說他們在軟體計畫上的實力。造訪松菸的「小賣所」,這裡像是建築物的心臟,可能因為舊松菸房舍與園區出、入口動線,及對面台北文創大樓的各種相對位置影響,讓它成了所有訪客容易不經意就走了進來、逛完一圈的所在。松山文創園區執行總監周琍敏表示,其實從小賣所擺設的選品,到整體園區的空間運用和展覽活動,在規劃上,都以策展的概念出發:將作品經過系統化的整理,並介紹出來。

以松菸小賣所為例,商品緊扣四大主題:輕快明亮的青春、良善實在的生活伴侶、愛好冒險實驗的心,以及一片美好的風景。其實台灣的文創商品,大致上不脫離這四大方向。文創商品呈現活潑熱力、溫和暖心、創新獨特和清新文藝,或許已覺多不勝數、過於甜膩。然而,松山文創園區最基本的定位,並非要與專業表演藝術場地搶奪藝術家行程、與教育文化推廣單位比活動人數多寡、和其他文創商品展區一較銷量,周琍敏強調:「我們其實需要一個空間不斷地培育、扶植文創,這裡應該要成為一個『原創』的基地,有了創新的動能、養成了新的創作者,協助他們把能量與創意思考激發出來。」

其實創作者,在本質上都是相近的,或許有人需要空間、有人需要設備、有人需要技術支援、有人需要導師相伴、有人需要觀眾參與。松菸要做「原創」的大本營,他們試圖用幾種方式去提供創作者養分與支援。以表演藝術相關方面來說,近年頗受觀眾與各領域創作者期待的Lab創意實驗室,基本上分為兩個區塊,一是「創意實驗計畫」、二是「Lab新主藝」。二○一六年由郭文泰策展的《Lab實驗啟動計畫—窺》屬於前者,此作以創作者開啟大門,邀請觀眾旁觀、窺探藝術成形的工作過程,作為長達一個月演出的狀態。

原創能力  從小苗培育

這其實完全就是松菸營運意念的展現,「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他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周琍敏說,松菸既然要作一個屬於原創的基地,「我們一直希望能把原創這件事情講清楚,讓民眾去理解原創的價值。」所以在《窺》的演出(也就是創作)期間,民眾走入空間裡、藝術家就在那兒工作。松菸的「創作者工廠」及「品牌扶植計畫」則是貼心的規劃空間、更新設備、育成品牌,到最後這些商品可能就直接出現在「小賣所」裡,這算是個雙贏的構想,來訪的顧客可以理解這是唯有在松菸才能出現的商品、在多方的努力下才誕生創作,從而深入體會文創作品的價值;而創作者也能在這裡心無旁騖的「作」,有資源、有戰友、有輔導後台、有配套措施,而能竭盡心力地「創」。

松山文創園區目前所在範圍主要是東向製菸工廠一、二樓與一到五號倉庫,上述的Lab實驗室、創作者工廠與小賣所集中在製菸工廠。在倉庫,每年此時有結集各大專院校、混搭不同系所畢業展覽的「學園祭」;年底也有各種展覽、品牌、表演共聚一堂的「原創基地節」。參與學園祭的不同領域學生,有機會互相切磋、交流,也有可能接獲邀請與藝術家們一同參加年末的盛會。對於喜歡造訪松菸的民眾而言,這又是另一種旁觀、體驗原創發展過程的好機會,學生在此跨出了第一步,可能你就這麼見證了他走入對面創作者工廠,或「基地節」的成長,也或許有人會參與「Lab新主藝」的徵選,成為下一個跨界實驗、迸發想像的表演藝術者也不一定。這裡就是個令原創萌芽、讓小樹成蔭的地方。

請用全身  體驗動態的傳統博物館

對比松山「文創」園區,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宜蘭傳藝園區,目前由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著手營運,並特別強調傳藝「文化」園區此一名稱。執行長李昱駪表示,這裡是一個「動態的博物館」,屬於常民生活的動態博物館,這是一開始創立傳藝文化園區的初衷。

園區的場域規劃和空間的使用想像,是以此為目標進行著:「一般的民眾,或是國際的遊客造訪這裡,可以透過我們的表演,或是伴隨時歲節慶的活動,譬如文昌祠的祭典,在園區各處都能有所體驗。」李昱駪說。體驗的方式包羅萬象,但不離其宗的主題是台灣傳統庶民文化,尤其是民俗技藝和生活工藝。園區提出了「五感體驗」的各式活動與課程,如果你只是吃吃、喝喝、逛逛老街就想打道回府,你還得先數一數,這次有體驗到五種了嗎?博物館在此,而你卻只走販賣部嗎?只要多走走,在這裡四處都會碰見各個深懷絕技、臥虎藏龍的藝師。

簡單來說,藝術可從生活走進廟堂、成為精緻化的演出,或是國寶級的藝品。傳藝文化園區希望做的是,把這門藝術所行經、演進的過程和各種階段展現出來,「我們要做的不是最後的結果,而必須薪傳、傳承,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手段就是將其呈現在訪客的五感之中。讓大家能夠慢慢體會到:原來它起初是這樣子的!」李昱駪說。而有趣的是,一種工藝在傳藝文化園區裡,可能會有兩種階段並陳:變成國寶級藝品的成果會被放在展示館中;而它在生活中被使用與創作的樣態與過程,則會在藝師手中實作出來,甚至由藝師親自教導你做。「這在一般的博物館,或是劇場裡都不會發生,你會發現這裡新舊並陳,同一種工藝會有在不同發展時間點上的狀態。」

傳統承續  需要自發性的接近

而這正是傳統藝術、民俗文化之所以要用此方式展現的重點,因為「傳承」得要有適合的場所、得要找到有興趣的人、得要老師在場、學生有心。每個來訪的遊客都是他們訴諸的對象,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試圖透過園區內各種區域的各式活動來刺激大家多多動手、動腳,全身心投入。清明節大家一起做草仔粿、今年駐園演出以〈昌藝.撼陣〉為題、將置身園區文昌祠的文昌帝君當主角,結合踩街遊行和藝陣表演,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場,只要跟著走一次就能瞬間集滿五感體驗。

會做這樣的演出,李昱駪說,也因有感於民俗藝陣就好似台灣迎媽祖的文化,「其實全部都靠自發性參與」他說,「傳統藝術要推廣,也需要更多自發性。再加上藝陣這樣的表演藝術,其實是沒辦法進劇場的,因為空間實在有限,反而在我們這裡才能上演,同時也讓國際觀光客知道,我們有這樣的文化。」園區裡的工藝師、民藝師每天從開園待到服務時間結束,各種課程也都歡迎報名參與學習,每天還有這樣從街頭巷尾出發,最後齊聚一堂的藝陣表演,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多看到一點、多聽到一些關於傳統藝術的豐富知識、內涵與歷史。

他們試著在不同時歲節慶,變換駐園演出,或許你每次來訪都會看到不一樣、沒見過、不認識的台灣藝術;用更活潑的方式,活化廣達廿四公頃的園區土地,例如,今年初在遊客較少抵達的河對岸布置「傳藝燈籠節」地景裝置。既然身為遊客,出來玩就試著動起來吧,不只是手腳、不光靠嘴巴吃遍南北,也能用崇敬的心,認識台灣傳統藝術的精華,感佩堅持創作的民間藝術家們。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