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製作人平台
-
焦點專題 Focus
在各個環節中「永續」流動
2020年疫情期間,韓國藝術管理連線(KAMS connection)委任崔石奎(Kyu Choi)和Jin Yim進行一項研究,探討表演藝術領域如何面對疫情的挑戰。兩人訪問了多國場館總監、藝術節總監、藝術家,統整歸納出4大面向:「求新求變」、「數位與線上平台」、「永續流動」與「去中心化的超本土性」。 疫情之下啟動的永續挑戰 研究計畫的受訪者在訪談中分享了各國經歷的疫情衝擊及應付疫情的方法。各自面對的挑戰與因應之道雖有不同,但這些差異卻讓我們看見大家是如何堅持到底,沒有放棄。也在這段期間,表演藝術出現數位 化趨勢,如線上直播、元宇宙、結合數位與實體的zoom劇場等;同時,疫情更提醒著人們關於氣候變遷、全球環境議題的迫切性。如此一來,身為藝術家、製作人的自己也必須改變作為,為「流動」概念納入「永續」思維。回頭關注自己的社區鄰里,突顯在地藝術家、在地社群與在地脈絡,是疫情期間的另一明顯現象。不過他也思考:這究竟是改變的契機,還是暫時狀態?這些在地脈絡如何轉化為國際脈絡所用,跳脫自我局限,產生另一種國際連結?以韓國為例,首爾之外的地區,又如何能去中心化地以文化串聯?這些都是從業人員提出的問題。 在2020年研究計畫的基礎上,兩人與韓國藝術管理連線、首爾表演藝術市集、首爾表演藝術節(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SPAF)開啟了「NEXT mobility」為期3 年(今年又與澳洲合作而延長至2025年)的計畫。第一年,他們選了11名策展人、製作人與藝術家作為研究員,每月固定對話討論,也曾舉辦過好幾場的線上座談與分享會。面對疫情後不斷變動的世界,希望不要只是拼湊零碎的過往經驗作為參考,而能建立新的模式基準。今年,他們則又進一步選出3 個過程導向或實務為主的研究計畫,並在今年度與澳洲表演藝術市場合作為期3年(2023-2025)的韓澳藝術家共製與研究計畫。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人在亞洲
亞洲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孕育出多樣的民族與豐沛的文化。然而長久以來,即使身在亞洲,我們忽略了這裡仍有未知之地亟待被探索。台灣在解嚴後的90年代,即有表演藝術領域前輩肇始亞洲交流,藝術家、表演團隊則接續在後,乃至近年以製作人╱策展人為對象的交流組織、活動、工作坊日益增加,也獲得各方重視。 從製作人端發起的頻繁交流,究竟會為劇場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些橫向串連的合作,又是如何思考資源整合,為製作人帶來了何種深刻的國際交流、製作激盪及文化衝擊等刺激?本專題特邀獨立製作人藍貝芝、高翊愷、陳汗青、王序平,分享他們曾參與其中的經驗及激盪出的相異火花。 為了探尋亞太製作人才發展的下一步,我們也專訪了近年積極搭建起亞洲橋梁的場館,進一步探問機構如何與獨立製作人建立夥伴關係,又是如何以亞太製作人才為對象,展開短期密集交流,藉由共同孵育區域創作,發展專業製作人制度和製作系統。此些不同規模的網絡、平台,都可能導致表演藝術領域的製作生態出現明顯變化,也讓我們期待此些製作人們將如何與創作者攜手,孕育出亞洲的新敘事。
-
焦點專題 Focus
重新觀看當代亞洲樣貌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製作人論壇 「創意參與」是未來趨勢
五月下旬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了一場「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邀請華語地區的多位製作人與會,並邀來自韓、泰、芬蘭、美國等地的主講者。閉門座談中討論分享對新時代「製作人」的角色與定位的看法,「亞洲製作人平台」發起人崔石奎指出,未來的製作人必須是「創意製作人」,從行政問題的解決者,走向改變的驅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