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劇場公共性

相關文章 12 篇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究竟,我們需要一本什麼樣的表演藝術雜誌?」

    2020下半年,在我們緊鑼密鼓地展開雜誌改版工程之際,一位表演藝術界的朋友這樣提問。 過去一年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讓劇場經歷過停擺又重啟的過程,這位朋友因而試圖翻找出18年前SARS疫情相關史料,想了解當年劇場界的因應,是否有任何能夠教會我們的事?這才發現當時數位資料庫的概念並不普及,《PAR表演藝術》雜誌成了見證當時的重要依據之一。 這句提問,像是一記警鐘,也是個提醒,讓我捫心自問,在這個資訊橫流、眾聲喧嘩的年代,作為一本國家級場館的刊物,《PAR表演藝術》雜誌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雜誌是否該增加對產業生態及文化政策討論?是否需要帶入更多以台灣、亞洲為中心的思考?甚至是積極地將台灣劇場經驗記錄下來? 於是,我開始諮詢專業人士,團隊也經過無數推翻與討論,我們發現,當雜誌試圖扮演拉近讀者與劇場距離的橋梁,其實也在探問劇場之於觀眾的重要性,因此,藉由改版首刊號的封面故事〈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我們希望能打開公眾與劇場的對話,也拉大公眾對雜誌的想像。 「劇場的誕生,最初的定義是討論公共事務,後來才出現戲劇。」戲劇最早源自於古希臘雅典城邦,將其標準放諸於台灣檢視,觀點落差在所難免。因此〈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專題,不從西方研究理論著手,而是藉由盤點如火車站、大廟前、騎樓下等,這些在台灣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所,凝聚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與界定範疇。旋即,再將場景轉換成劇場空間,盤點如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牯嶺街小劇場等場館,檢視你我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我們也透過劇場導演許哲彬帶路,了解歐陸是如何思考劇場的公共面貌,最後再邀請了劇作家李屏瑤、藝術家周依與蘇品文、數位藝術創作者王連晟,讓想像力奔馳,在紙上提出兼顧公共性的劇場提案。 2020的疫情,也讓我們將自身目光望向台灣、看向自己,讓人更好奇台灣劇場這幾年的發展及累積。也因此,〈劇場ㄟ冷知識〉透過劇場燈光設計師莊知恆現身說法,帶著我們了解燈光設計上工需要的小道具,也藉此窺得台灣劇場長期自我訓練的變通能力,最後研發出來的職人結晶。〈職人的門道〉則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製偶師們的技藝中發現,原來他們也得進行身體訓練、關照生活,才能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偶。</

    文字|江家華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劇場,回應「公共」的7道歷史切片

    劇場如何與「公共」產生連結?本文透過「近代劇場的7道歷史切片」,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文字|吳思鋒、鍾欣志、韓嘉玲、林鑠齊、陳藝堂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會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日復一日將這些詞彙落實為值得珍視、標舉的台灣價值,「公共性」三字也愈發成為人們探討各種議題時的關鍵詞。 2020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各地劇場「群聚╱現身」的場所功能幾乎潰散,在台灣的我們雖獲倖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劇場與其他人貼身觀賞表演,劇場生態鏈卻仍在餘震中尋求生存契機,於此之際,把「劇場 vs.公共性」擺在一起,檢視「劇場到底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時機恰好,也無可迴避。 「公共性」這組外來詞彙說來抽象,定義人人想像不一,我們不從理論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領大家進入熟悉的公共空間,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繼而以「近代劇場七件事」,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談及劇場的公共性,得先適度切出「劇場」的範疇何在,我們以最具象的「場館」作為討論起點,實地拜訪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營運規模、體制性質和以上三國家場館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邀請館方親自提出他們對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實踐方式,也透過五個探討藝術公共性時經常提及的向度,歸納彙整場館說法。 除了實踐者,公共性也必然納入相關的外部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曾實地走訪歐陸不同場館、採訪劇場如何定義自身的藝術視野與回應社會的編導許哲彬撰文提供劇場公共性的國際參照;也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談公共性似易實難,容易在於此題為時勢主流之趨,但艱難之處,一則如何為這個外來理論名詞找出在地扎根的定義;一則牽涉眾人,面向之廣,難以一次闊清全貌,我們試著在雜誌改版的第一期,談論這個劇場中人多有關切卻不易談的大題目,嘗試初步聚合、呈現大家對「公共性」的想像與界定範圍。觀點落差在所難免,但不妨從這裡,開展對劇場公共性的下一波對話、下一種想像、下一步行動,從2020的危機處轉折,彎出下個機會與命運交錯的劇場大冒險

    文字|鄒欣寧、本刊編輯部、周伶芝、郭亮廷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國家兩廳院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文字|吳垠慧、詹雨樹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臺中國家歌劇院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中國家歌劇院:不要用北部觀點看事情

    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2018年開幕,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就說:歌劇院的「賞味期」過了,要衝出新的想像,得不斷跟大眾有話題討論,持續吸引關注度。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座啟用的場館,坐落在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地段的歌劇院,銜負著推進中台灣藝文產業發展重任,因此,邱瑗提出的場館營運關鍵字不意外地,就是「改變台北觀點」和「與在地溝通」。

    文字|吳垠慧、詹雨樹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南下採訪衛武營那天早上,剛好是2020舞蹈平台開幕記者會,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台上致詞時笑著說:「這間演講廳擠了這麼多人,真是難得的畫面。」我也難得在這裡,見到一個個平常少有機會見面的舞蹈圈朋友,有台北的、有四處遊走的、有屏東部落的。這大概是實體劇院最無法取代的意義(無論在疫情時代如何受到挑戰),讓眾人聚集此地,正如衛武營那句自我定位的宣言:要做「眾人的藝術中心」。所謂的眾人,可以是舞者、編舞家,甚至是擴充舞台表演現場性的影像VR導演,活動開始後也將隨著工作坊、演出與影像展覽,各憑本事串起更廣大的「眾人」網絡。

    文字|白斐嵐、詹雨樹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牯嶺街小劇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的力量,要再強一點

    相對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行政法人設置,任務及營運有法律規範,「公共性」之於牯嶺街小劇場,更多的是自發性的期許。宗旨上,明白將自身歸位於「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創意的形式藝術」,「並於逐漸穩固的狀態中,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至於牯嶺街小劇場的館長姚立群為劇場的公共實踐所下的關鍵字則是:思潮、台灣劇場、融合、藝術行動。

    文字|魏君穎、詹雨樹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文字|蔡淳任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鄭麗君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鄭麗君:從營運邁向具劇場精神的場域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文字|吳垠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紀慧玲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紀慧玲:從「劇場的限制」談起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文字|吳垠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崔廣宇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崔廣宇:創作者承擔公共性課題之必要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文字|吳垠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蘇黎世劇院外觀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從德語區與英國劇場的經營策略找尋劇院的公共面貌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文字|許哲彬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