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舌頭》(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新銳藝評 Review

《旅行的舌頭》風味記:複雜的味道和情感,平淡的敍事和展現

評李銘宸 X 張碁 X 奈絲.蘿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頭》

李銘宸 X 張碁 X 奈絲.蘿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頭》

2025/9/13  19:30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旅行的舌頭》是一個駐節研究計畫的延伸。創作團隊來自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包括台灣導演、韓裔日本導演、菲律賓藝術家以及台裔旅日作家。他們共享兩段相似的經歷:一是因工作或學習而遷徙於不同地區,二是故鄉皆曾歷經殖民統治。這些交集,使得他們在研究中發現了許多相互呼應的味覺經驗與記憶,進而以「食物」為核心展開跨文化對話。

「食物」遂成為主軸串連起整個展演:主創團隊如同「廚師」,透過挖掘各自土地的歷史與文化作為「食材」,融入個人記憶、生命經驗與文化碰撞等元素(「調味料」),演出本身就像一個「烹調過程」,最後端出一道道研究成果(「餐點」)與觀眾——這些「食客」——分享。整個舞台也被形塑成一座「廚房」,滿溢著混雜而新奇的味道,牽引出隱而未見的情感連結。

這些「味道」除了來自食物本身,更源於主創們在研究中揭示的深層脈絡,使人頻頻產生恍然大悟之感——原來菲律賓的醃漬類食品Buro、日本的發酵鮒壽司與台灣原住民的醃肉Silaw,在製作方法上竟有驚人相似!原來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地區利用發酵米醃製魚肉的技術,被視為現代壽司的起源之一!原來菲律賓的甜米糕Biko與台灣的「米糕」在讀音與形態上竟遙相呼應!這些發現,不僅展現食物的流動與變遷,更折射出跨地域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旅行的舌頭》(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藝@書廣告圖片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

演出中有一道引人深思的餐點——由西班牙殖民時期引入菲律賓的墨西哥甜點Champorado(巧克力米糊)——同時成為創作者「爭論」的焦點。韓裔日本導演張碁提出加入醋並以壽司形式重塑這道甜品,引來菲律賓藝術家奈絲的質疑:這樣的「創新」是否會誤導觀眾,偏離了Champorado 的原味(或原貌)?這場爭論彷彿映照出現代各地「地方菜」在全球化流通下被不斷調整口味的處境。對某些人而言,那唯一一次接觸的「改造版」,也可能成為一輩子對該食物的記憶參照。其實,殖民時期的飲食文化早已充滿融合與改造,今日的再創不過延續了這股歷史脈絡。食物因而引領觀眾思考更深的問題:「我是誰?我來自何處?什麼能代表我的地方身分?」 

然而,與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對話相比,演出的敘事與形式卻顯得單薄。若以食物隱喻,研究內容如同香氣四溢的佳餚,但端上桌時卻少了應有的層次與火候。觀看時,我不禁覺得自己像是誤闖入一堂歷史與化學的講座,而非受邀參加一場預期中的宴會。

演出形式以藝術家邊烹飪邊對話為主,圍繞著食物源流、歷史事件與個人經歷的交錯敘述。比起戲劇現場,它更接近一場精心編排的飲食綜藝節目:長桌旁的創作者進行清談與料理展示,間或加入歌舞效果看似要營造戲劇感,但這些段落與整體基調落差明顯,反而更像刻意的綜藝節目橋段,而觀眾則成為錄影棚裡的現場觀眾。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與有限的參與,使觀眾難以在內容與感官上完全投入。節目冊中所描述的「你可以旁觀、加入或是也來翻一翻、攪一攪,甚至拿起來舔一舔」的互動體驗,實際上僅限於演出前後的短暫時間,而非貫穿全程。若能進一步在形式與敘事上創新,《旅行的舌頭》或許真能成為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跨文化盛宴。

直擊2025Welcome大學路藝術節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29 ~ 2026/01/29
Authors

作者

《樂典01 ─ 馬水龍》CD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