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
-
纪念大师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过世了,在悼念之余,也花了一点时间想,他对我,他对我们所有同行的具体影响是什么?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在说故事的创意人都离不开他的影响。他用暧昧不清的表达手法表现出确切但经常隐形的危机(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实早已成为一代好莱坞甚至于艺术电影的某一种标准模式。小说、剧场更不用说。他的作品让模糊的人生观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让后来作者需要提供给观众的故事情节大量减少,把过去会被视为作者失职的行为变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构思某些作品时,会不知不觉掉入品特式的编剧逻辑。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兴》,到今天写文章时才回忆起,该剧名向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纪念郭宝昆先生,但骨子里是受品特编剧逻辑及美学影响甚深的。 品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当时写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给《PAR表演艺术》杂志。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赖声川影子系列摄影作品
影子,在我的镜头里
这些年我旅行到各处,也有机会较长期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我开始对影子有兴趣,可能跟《如影随行》的创作氛围有关吧,我就开始比较积极地用我的Contax G2相机(有一年我请教摄影家刘振祥,我应该买什么相机随身携带方便,品质又好,他推荐这一台)捕捉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影子。因为po了几张在网站上,《PAR表演艺术》杂志觉得有趣,就希望我能提供一些给读者。 这六张是许许多多相片中挑出来的,没有特别逻辑,大概想配合《如影》的感觉,所以用了两张有人影的。其实我大部分影子相片是没有人的。 我绝对不是专业摄影师。振祥、大家,请多包含! (J5-01)Palo Alto, 加州,2007,我在Stanford教书时经常去的咖啡店附近。除了左下角,全是影子。 (J5-02)Atherton,加州,2007,朋友家外面。 (J5-03)上海新乐路,2007/10/15 (J5-04)北京北剧场,2002 (J5-05)香港尖沙咀,2007/7 (J5-06)史丹佛大学校园,2007,自拍像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赖声川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一个深远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艺术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题材上,赖声川勇于大量引用修习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过去所有尝试的总和,并且超越这一切。像当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一样,但却又完全不一样,他又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剧场,在中国语文世界中。 故事发轫于《西藏生死书》第269页,叙述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这位医生惊慌地发现,她多年来在学校里所学的训练和技能,完全没有教她如何面对这一刻,她只能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著他们在恐惧和惊恐之中死去。 医生的表妹告诉她西藏密宗有一种「自他交换」的方法,可以帮助濒临死亡的病人,但如果「自他交换」太困难,做不成,那么倾听病人叙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也会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濒死病人的故事,蕴藏著惊人的智慧,同时也富有治疗的价值。 于是医生决定倾听剩下「五号病人」诉说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从这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