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當期雜誌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钟承恩 |

钟承恩

剧评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生

发表文章 2 篇
  • 神不在,谁在?(上)
    回想与回响 Echo

    神不在,谁在?(上)

    整体而言,《神不在的小镇》更像是19世纪写实主义发展前,约莫盛行在欧洲一般观众间的通俗剧(melodrama)。既然如此,对我来说,思考《神不在的小镇》便从对于角色与故事本身的分析,转向至为什么这样的故事,需要这样现场与线上的多频道形式支撑?换句话说,相对以传统戏剧性作为支持的故事性而言,《神不在的小镇》在内容上到底发生什么事,已经退位于形式之后,因为预先被设立的形式本身,可能才是创造这次表演的「内容」。

    文字|汪俊彦、钟承恩
    官网限定报导  2022/01/19
  • 神不在,谁在?(下)
    回想与回响 Echo

    神不在,谁在?(下)

    在形式等于内容的《神不在的小镇》,制作取代了导演,创造新的剧场关系;当主导剧场性的是制作而不是导演时,《神不在的小镇》提问的,就根本不再是剧场或科技艺术中反复缠绕的虚/实问题。对我而言,是频道与选择、资源与调度;剧场人念兹在兹的「现场性」,也因此必须重新定义。

    文字|汪俊彦、钟承恩
    官网限定报导  2022/01/19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地圖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青鬼好朋友》以不同層面及角度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
    戲劇(曲)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親子音樂劇《青鬼好朋友》啟動熱血冒險之旅

  • 林懷民在印度菩提迦耶。
    其他

    雲門第17屆「流浪者計畫」啟動 6月1日起開放申請

  • 祖父陳慶松(前)展演同時吹奏4把嗩吶的絕技,鄭榮興(後)替祖父扶著其中2把。
    少年往事

    客家八音界的「音樂神童」

    戲曲樂師鄭榮興的年少回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要學習溝通與改變的,是成年人

新銳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