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环境剧场」已成为被遗忘的名称,「非常规空间演出」、「非典型空间演出」、「沉浸式」、「漫游者剧场」、「城市漫游剧场」、「新空间演艺」等演出分类纷呈,加上近年日常生活的急速数位化,剧场亦开始经常与数位技术连结,生产出新类型的观演空间与关系。从去年至今,澳门就有超过50部不在常规剧院中举行的演出,就刚过去的8、9月而言,就有近15部。这几十部演出大部分属于「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也有部分为民间剧团独立主办的制作。就空间分布而言,当中一半发生在古迹、咖啡店、餐厅中,甚或是在黑盒剧场中但空间运用上以非典型的方式进行,观众大部分时间上还是一个观看者、旁观者的角色,只是演出中偶有需要观众参与、互动元素,不参与也无妨。例如四维空间的《锐舞︰摇摆的世代》便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中举行,但观众进场后始发现平常的剧场空间已变装成「Rave Party」的场所,没有观众席、没有清晰的观演关系,舞者有时会邀请观众一起跳舞,但大部分时间你也可以靠在场边观看整个演出。
另一类作品即需要观众高度参与,无法安坐在同一场所中,徒步于街道、社区,而且需要使用手机连线到创作团队预设的声音档或线上平台,按照预设的动线、游戏规则或声音导航,变成了演出的主要演出者,既在观看也被观看,而且观众不主动参与,几乎就无法完成演出。破艺术工作室的《菲常.日常》以探讨第二代在澳菲律宾居民的身分认同问题及生存困境为主题,演出分成「深度访谈影片」及「声音漫游体验」两部分,观众可先在网上观看一段近15钟3位在澳第二代菲裔年青人的访谈,然后预约日期及时间,拿著团队派发的小册子,扫瞄QR code声档,听著一对在澳菲裔父子的对话,并按小册子指定的路线进入菲律宾族群日常进出的街道、餐厅、商店,踏进这些同城中陌生人的生活轨迹,全程并不会出现任何「演员」,反而进入那些餐厅或商店时,观众变成了一个被店内菲裔社群凝视和观察的他者。
当我们谈论「空间」,那「空间」已不只是一个观看演出的场所,而「剧场」也不只是观看别人演出的场域。因为在这些非专为演出而设的空间中,「观看」与「演出」的关系存在著一种不确定性,甚至模糊了剧场与日常、虚构与真实的边界。
明天(11月2日),澳门剧场文化学会主办的「澳门剧场研讨会2025」将以「再空间」为主题,所谓「再」,一方面呼应澳门剧场文化学会一向对剧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关注,这是继「行街睇戏:澳门环境剧场文件展」(2013)、「慢走.澳门——澳门环境剧场二十年」(2013)及「空间︰澳门剧场研讨会2016」后,该会持续对剧场如何介入历史场域与社区日常的观察、记录与研讨。另一方面,「再」也在提问,剧场在「非常规空间」中如何进行空间意义的再生产?如何在政府由上而下的「文化旅游」政策导向中,创造出另类叙事与感知的空间?整个研讨会分为〈历史空间〉、〈漫游空间〉与〈总结座谈〉3段,除多位澳门剧场创作人和评论人出席分享案例和研讨外,台湾再拒剧团的黄思农、策展人周伶芝,以及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总经理陈国慧亦将赴澳担任分享者及回应嘉宾。
不只有大量在非典型空间上演的剧场作品,还有以「非常规空间演出」为主题的剧场研讨会,「非常规空间演出」已成为澳门剧场的夏、秋季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