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不在,谁在?(下)(李欣哲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神不在,谁在?(下)

《神不在的小镇》展演分析与文化批判阅读

在形式等于内容的《神不在的小镇》,制作取代了导演,创造新的剧场关系;当主导剧场性的是制作而不是导演时,《神不在的小镇》提问的,就根本不再是剧场或科技艺术中反复缠绕的虚/实问题。对我而言,是频道与选择、资源与调度;剧场人念兹在兹的「现场性」,也因此必须重新定义。

在形式等于内容的《神不在的小镇》,制作取代了导演,创造新的剧场关系;当主导剧场性的是制作而不是导演时,《神不在的小镇》提问的,就根本不再是剧场或科技艺术中反复缠绕的虚/实问题。对我而言,是频道与选择、资源与调度;剧场人念兹在兹的「现场性」,也因此必须重新定义。

分众到从众行为,还是想像的共同体?

从众行为(Conformity)常常被视为是解释网路上个人随群体,由内在衍生,不明文规定,互相影响的某种社会、信念、态度跟随规范的行为。《神不在的小镇》当中的观众,透过多频道的媒介,架设出多重分众的群体。这些频道虽然形成分众,但彼此一方面不必然互不隶属,另一方面重叠的身分却也不尽然增加观众作为神的能力。

《神不在》的线上直播首先是建立在自架站的条件上,观众透过购票连结被引导至一个专为此演出所设立的网路空间,而不是在其熟悉的YouTube、FB、IG等可以实现影音串流功能的直播平台。借由资金与技术的挹注,这个相对独立的网路空间提供了一个较易于专注的环境。而在这有限的环境中,《神不在的小镇》亦提供给观众「选择」的趣味性,给予了观众「自由」选择观看二维、三维或四维的直播内容,以及投票决定故事路线的权力。

三个维度的直播材料分别呈现了同一故事线的不同视角。举例而言,二维将会看到随著事件发展,基于每个角色的立场,所产出的对于阳子自杀真相的不同说法,并以尽可能多的直播类型来呈现,包括了歌唱、美妆、综艺恶搞、情欲、宗教、拍卖乃至政治人物发言;三维则是转播现场演员与观众的身体状态,声音的部分主要以背景音乐构成,台词内容则技术性地忽略;四维为类似游戏实况的处理,以「统神」在虚拟世界中重访各个事件的地点,以及对其充满娱乐效果的即时反应和观众互动为主要内容。

有趣的是,比起将三个维度划成一个一个独立的直播间,制作方只提供了唯一的聊天室。一般而言,一项直播内容只会对应到一个专属于现场情境的聊天室,如此粉丝社群对于同一个材料的反应才有交集的可能。因此《神不在的小镇》对于聊天室的处理,便透露出了三个维度其实是被集合在统一的框架之下,也因此,我们可以视为单一一个材料来进行反应。由于三维度的同步进行,在注意力有限而资讯超量的情况下,观众基本上不可能专注地掌握到三维度的内容,那么在这两个条件的交集处,再一次回应了前述对《神不在的小镇》的展演分析:形式的本身正是内容。

《神不在的小镇》媒介频道推进了叙事的存在与发生。举例而言,二维的形式虽只呈现出了最扁平的直播互动,但依然能够观察到,在三次的轮回之中,每当卖弄性感的直播主出现时,类似于羞辱性的言论便重复出现,表演者也因此能够演出回应观众的戏码。这也是几乎每一个直播都会显露出的现场互动特征,而《神不在的小镇》突出这点,不仅仅是为了还原直播的状态,更制造出观众能够确认到另一个观众存在的效果。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