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0 年起,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Serviço Social do Comércio)在圣保罗发起 「CIRCOS — Sesc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便逐步成为拉丁美洲重要的当代马戏平台。艺术节强调去中心与普及化,节目除分布于市中心的多个场馆,甚至走入低收入户、游民集结的下城区,让不同社群都能接触到国际与本土的马戏创作。
在巴西多元种族、贫富差距及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下, Sesc被视为巴西民间版的「文化部」,其任务涵盖教育、体育、艺术与社会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光是在圣保罗,Sesc就有40余个综合型场馆。对Sesc 而言,马戏艺术节不单只是表演艺术的集结,更是介入日常、关注群体、承载多元文化的社会实践。
CIRCOS策展团队组成非常多元,从表演艺术领域,到建筑、设计、文化传播到法律与社会科学背景,本文采访两位核心策展人玛丽娜.赞(Marina Zan)和娜塔莉.卡明斯基(Natalie Ferraz Kaminski),一探她们如何透过艺术节这个平台,贯彻Sesc的组织使命,彰显马戏作为文化治理工具的潜力,回应社会的挑战的同时,也成为和所有观众共在、思考与感受的艺术类型。
Q: 今年是 CIRCOS 的第8届,请两位回顾一下这个艺术节的发展,为什么 Sesc 当初会决定在圣保罗办这么大规模的国际马戏节,而且一路维持到现在?
A: Sesc 长期推动艺术发展和传播,目前在圣保罗州有 43 个文化和体育据点,每个地方都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节目。艺术节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它不只是演出,还包含座谈、教育活动、交流与训练,这些都直接推动马戏语言的成长。艺术节同时也能帮助巴西艺术走向国际,提升能见度。
在表演艺术方面,Sesc 有3个双年展:圣徒市的伊比利美洲戏剧节 Mirada、坎皮纳斯的国际舞蹈双年展,以及在圣保罗举办的国际马戏艺术节 CIRCOS。
CIRCOS 是从 2013 年开始,最初3届是每年举办,2015 年后改成双年展。每一届都有不同焦点:
2013:艺术节创立,奠定马戏在 Sesc 的位置
2014:首创性与代表性
2015:路径与前景(改为双年展)
2017:中心、边缘与身分
2019:跨领域与跨学科
2021:以笑声作为抵抗(线上版本)
2023:南南连结、多元身体
2025:以全景方式呈现巴西与海外的马戏,聚焦老化、马戏作为社区发展工具、成人观众养成、记忆与公共空间的使用。
Q: Sesc 涵盖文化、教育、运动和社会服务,这样的背景如何影响CIRCOS 的策展?
A: 我们的策展一直是从 Sesc 的核心使命出发:提升商业、服务业和观光业劳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但我们不只想服务这个群体,更希望触及更广大的社群,特别是收入较低的人。
到 Sesc 的人,会同时遇到不同面向的服务——餐饮、牙科、运动、文化活动等。这些设计背后是一个很整合的思维:把文化和健康放在一起看待,并且强调教育性和民主价值,像是文化多样性、无障碍、包容性和社会价值。这些原则,从我们开始规划艺术节的第一步,就已经在里面了。
Q: Sesc 一直强调「文化普及」和「降低进入障碍」,你们觉得马戏比戏剧或舞蹈更符合这些目标吗?马戏最核心的魅力是什么?
A: 每个艺术都有自己的特色。巴西是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国家,音乐和舞蹈几乎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派对、家庭聚会还是休闲时光。
马戏则更多存在于情感记忆里。它的流动性让它能到达很多原本没有艺术资源的地方。马戏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即时迷人感」,能够立刻打动观众,不分年龄。高超的技巧、冒险的风险、喜剧的效果,都会引发即时反应。而且马戏的空间使用方式,也让它更容易亲近,不论是在大城市的中心,还是在偏远的农村。
Q: 今年的主题是把马戏舞台当成「倾听、记忆与抵抗」的领土,在节目上怎么反映这个精神?
A: 「倾听」这个概念是集体建构出来的,来自我们长期和艺术家的交流,以及对马戏发展的观察。
举例来说,最近有一批艺术家在研究「俄罗斯杆」(注)这项技巧,它在巴西曾经沉寂一段时间。我们希望透过演出让观众再次体验,比如面包树马戏团(Circus Baobab)的《她们的歌》(Yongoyely)。
「抵抗」也是一样。今年我们邀请了3个社会马戏团体:来自南非的齐普札普马戏团(Zip Zap Circus)、几内亚的面包树马戏团,以及巴西最早的社会马戏计划之一——伯南布哥马戏学校(Escola Pernambucana de Circo)。把这些作品带到观众面前,就是在突显他们各自的抵抗方式。
「记忆」的部分,我们安排了圣保罗市中心的导览,带出这座城市百年来的马戏历史,也安排参访马戏记忆中心,让这段历史能够被持续传承。
还有一个重点节目是《米娜——身体与人群》(Mina – Corpo e Multidão),向研究者 埃尔米妮亚.席尔瓦(Erminia Silva)致敬。她来自马戏家庭,是最早把马戏带进大学研究的人之一。她去年过世,今天巴西能有这么丰富的马戏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几十年前在坎皮纳斯大学开启了这条路。
Q: 节目这么多元,你们怎么选?国内外的比例怎么拿捏?商业价值会不会也是考量之一?
A: 我们的标准还是回到 Sesc 的价值观。我们会同时看巴西和国际的作品,也会看马戏特有的面向:技巧的多样性、创作者的背景,以及舞台上的身体呈现。
没有固定的比例要多少国内、多少国外,重点是选择能让观众有所触动、能推动本地场景发展,又同时能让观众看到国际创作。
至于商业价值,对我们来说不是主要标准。我们更在乎的是艺术、文化、社会与教育上的影响力。
Q: 传统马戏通常被认为是大众娱乐。CIRCOS 怎么帮助观众把马戏重新想像成一种当代艺术?
A: 马戏有很多分类──传统的、古典的、流浪的、现代的、当代的。
我们的看法是:当代马戏其实是传统马戏的直接继承,两者之间不是断裂的。今年「扩展场景」单元的作品,就很明显和民间文化、艺术家的个人经验紧密相连,它们既是大众的,也是当代的。
一般来说,当代马戏的制作方式比较不一样,通常来自马戏学校或正式的培训专案,并且和戏剧、音乐、舞蹈跨界融合。但其实传统马戏,在它自己的方式里,也一样有这种多重的影响。
Q: 「拉丁回旋」(Gira Latina)单元里的独角戏都与社会政治议题有很深的连结。你希望观众从这里带走什么?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理解,还是对跨国界相似性的思考?
A: 这个单元集结了来自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11个独角戏。我们的想法是,让观众能直接接触到各国的现实、美学、研究和故事——既有相似,也有差异。
有些议题很容易跨国界,比如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处境、艺术和心理健康的关联,或是农村社群的生活。也有一些很具体,比如《囚禁的故事》(Contos de Cativeiro)谈的是巴西殖民历史和非裔巴西人的宗教文化,但这些主题最后往往也会在其他国家引发共鸣。
Q: 今年的很多演出都发生在公共空间。你们认为「把马戏带进城市」最大的挑战和意义是什么?
A: 在剧院或文化中心演出,和在公共空间演出完全不一样,尤其是面对的观众群。
今年我们在圣保罗主教座堂广场(Praça da Sé)、拉莫斯.德.阿泽维多广场(Praça Ramos de Azevedo)、广播大道(Boulevard do Rádio)、依皮兰加公园(Parque do Ipiranga)、独立纪念博物馆(Museu da Independência)等地都有演出。像走到马戏记忆中心(Centro de Memória do Circo)的游行,就聚集了非常多元的观众——从国际大型艺术节的策展人,到街头的弱势群体都有。
公共空间的触及面更大、更多元。把马戏带到城市,能扩大接触、打破障碍,并重新赋予都市空间文化的意义。
Q:你们相信艺术真的能改变社会吗?你们对 CIRCOS 未来的愿景是什么?
A: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是根本性的。马戏,就像其他艺术一样,会反映它所处的语境。我们相信,艺术确实有这个转化的力量。
这一届的节目里就有很具体的例子。像《莫亚》(Moya),就是在讲述主角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南非齐普札普马戏团的相遇。还有伯南布哥马戏学校的艺术家,他们现在参与《赛恩斯马戏》(Circo Science),但其实一开始是社会计划里的学生,今天已经成为专业表演者——不只在 CIRCOS,也参加拉美最大的表演艺术专案「巡演舞台」( Palco Giratório)。
这些故事就是艺术转化力量的最好证明。而 CIRCOS,毫无疑问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注:俄罗斯杆是一支由两名基座扛在肩上的弹性长杆,表演者站在杆上,靠弹性起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