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之
-
戏剧
认真打造属于诚品的剧场
二○○二年的「只有两个人」延续过去「地下开放」的模式,采用开放空间、统一主题的形式,由邀演团队自行处理演出的一切事宜。但由于诚品并未介入太多策展的力量,创作焦点分散、宣传不足,因此观众的反应显得有些薄弱。诚品企画宣传李玉华认为,「是该跳下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决定今年使出全力,不止是把空间开放出来,更要扛起制作和监督的责任,提供制作费、动员诚品所有的资源与通路,并严格控管作品水准,才能成功确立B2艺文空间的剧场体质。
-
影像专题
细细品味咖啡的文化风景
翻开人类饮用咖啡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咖啡成为人类的饮料,主要并不是肉体生命的基本需要,而是人的精神生命在社会和文化生活发展进一步复杂化以后所提出的需求。咖啡饮食活动几乎是同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而崛起,同时,人类也是在其文明生活条件的促进下,才进一步发展咖啡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在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脉络中,咖啡的文化分析往往与当代各种高级的和精细的文化美学产业密不可分。 以兴盛于十九世纪,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左岸一带林立的咖啡馆活动为例,咖啡馆里人文荟萃,一种深沈自内心的人文气质从咖啡香里飘逸出来。在咖啡馆里,艺术家面对自己,享受孤独带来的清明,也从咖啡装盛的意境中,创作出追求真理又布施浪漫的文学、美术和音乐。 而台湾咖啡文化的兴起,应是从经济起飞的七零年代算起。初期的咖啡馆大都聚集在洋行集中的大稻埕一带,比邻而居的则有推动文化自决、话剧、音乐、美术、文学、电影和歌谣的某些协会或同人团体。更为人所熟知,已成为历史记忆的「明星咖啡屋」,是早期知识份子中的菁英人才集地,「诗僧」周梦蝶曾在咖啡馆前摆书摊;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早期许多小说作品,便是在此被编辑逼迫下诞生;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更直接让明星咖啡屋成为故事场景。其他如侯孝贤、陈映真、林怀民、七等生、朱天心等,横跨电影、文学、舞蹈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都是驻足常客,彼此交流创作心得,让「明星咖啡屋」散发一股欧洲文艺沙龙的气味。 走进小剧场热潮沸腾到高点的九零年代,「台湾渥克咖啡剧场」是不得不提的咖啡表演场域。虽然从接手经营到关门大吉才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但这间坐落于耕莘文教院旁,罗斯福路巷子内的咖啡剧场可说见证了台湾小剧场的颠峰时期,不论是已逝的前卫小剧场导演田启元,或是现正掌小剧场主流美学的魏瑛娟,都曾参加渥克所发起的「四流巨星艺术节」,发表小却令人惊艳的作品。另外以爵士乐为号召的「蓝调咖啡」,则是略显弱势的爵士乐迷的新天堂乐园,时至今日到「蓝调咖啡」,还是可以与老板聊音乐、聊咖啡。 本月即将于国家音乐厅文化艺廊登场的「咖啡的文化风景」影像文字创作展,特别规划「老咖啡新韵味」、「咖啡的文化风景」以及「咖啡表演场域」三个印象专题,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和作家的笔触,集结呈现台北城市角落里特殊的咖啡馆文化风景。现代人在咖啡馆里,不仅品尝咖啡,也期待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