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体歌剧创作中,《罗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启后的地位。虽然它一般被视为作曲家最后一部浪漫歌剧,但在音乐结构上,如同其后的作品,《罗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为单元写成;在戏剧层面上,大量的群众场景、人物的互动则依旧不脱19世纪法语大歌剧(Grand opéra)的样态。另一方面,写作《罗恩格林》到首演期间,华格纳由德勒斯登宫廷乐长到流亡他乡,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捩点。
从构想到首演:历史与命运的交错
应在1841╱42年间,华格纳已接触「罗恩格林」相关题材。在完成《唐怀瑟》(Tannhäuser,1845年首演)后,他于1845年夏天开始写作剧本,于1848年4月28日完成总谱。1848年9月22日,为庆祝德勒斯登宫廷乐团成立300年,华格纳在宫廷剧院音乐会安排演出《罗恩格林》选曲,为第1幕由传令官宣布决斗开始至该幕结束,由其亲自指挥。全剧原计划于德勒斯登首演,准备工作都在进行中,却因华格纳同情革命的行动,为避免被捕,他于1849年5月9日离开德勒斯登;一周后通缉令发布,《罗恩格林》首演计划自然付诸流水。1850年4月,华格纳写信给在威玛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请求他设法安排该剧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华格纳的立场,于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岁生日当天,在威玛指挥该剧首演,并撰文大力推荐这部作品。(注1)华格纳自然想亲身参与首演,但被李斯特郑重警告并严厉拒绝。华格纳未能在场体验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里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罗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华格纳第一部在义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当轰动,不仅掀起年轻一代义大利作曲家的华格纳风潮,也影响了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后的创作。次年,华格纳获颁该市荣誉市民的头衔。

故事来源与人物设定的巧思
如同华格纳其他的作品,作曲家自己动笔写剧本。由中古文学、格林童话的圣杯传奇取材,剧情主线依著中古传奇,骑士一直到最后才公开出身,细节的补充则主要来自童话。华格纳更浓缩了剧情进行的时间,让被禁止的问题在新婚之夜就被提出。在人物方面,华格纳将源自格林童话的欧楚德(Ortrud)设计成特拉蒙(Telramund)的夫人,呈现她是非基督教信仰的异教徒,巧妙地织入对欧洲人而言可理解的复仇动机;欧楚德亦是全剧最抢戏的角色。除此之外,华格纳还给了艾尔莎(Elsa)在文学或童话里都没有的兄弟,并将拉船的天鹅和这位兄弟合成一体,连结欧楚德的复仇行为,为全剧在骑士揭示出身之后,再制造一个「邪不胜正」的高潮,结束全剧。《罗恩格林》剧中两对对立男女之间的恩怨关系,有如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歌剧《奥依莉安特》(Euryanthe,1823年首演)的翻版;换言之,欧楚德虽是华格纳的灵感,但亦有其来源,并同时反映了华格纳对韦伯的推崇及对其作品的熟悉。(注2)第2幕里,欧楚德和艾尔莎在教堂前面争执个人的地位场景,则来自《尼贝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里著名的柯莉希德(Kriemhild)与布琳希德(Brünnhilde)的名分之争,是华格纳长期沉浸于中古文学的成果;此时,他还没开始《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华格纳第一部歌剧《仙女》(Die Feen,1833╱34年创作,1888年首演)中的一些剧情元素,亦在《罗恩格林》里被使用:男主角8年不得问女主角的出身以及若能伤害女主角身体,她会现出原形。「禁止发问」是《罗恩格林》剧情的核心,伤害身体是特拉蒙一直想做到的,并因此丧生。

华格纳创作成熟的转捩点
在华格纳歌剧作品中,《罗恩格林》的群众场面和典礼仪式在全剧占的比例之高,亦是空前绝后。作曲家以传统的音乐语言写下场面浩大、旋律优美的曲子,展现出作曲手法的圆融,并也预示他即将告别这一类音乐。全剧最为人熟知、亦可称是华格纳最为人熟知的一曲为全剧第3幕的前奏。在浩大的庆典式器乐段落后,进入习称〈新娘之歌Brautlied〉,由四声部混声合唱演唱,由幕后至幕前,伴随一对新人上场后,再下场;音乐由远而近再远去。该〈新娘之歌〉即是结婚典礼上经常使用的婚礼进行曲的前身。在传统之外。于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发展过程中,《罗恩格林》则是走向新境界的开始。
1846年5月至7月间,华格纳草拟了《罗恩格林》全剧音乐。9月里,进入细部工作时,作曲家一反个人习惯,不是由第1幕开始,而是第3幕。留下的资料显示,华格纳对第3幕做了相当大幅度的修改。相形之下,前两幕的工作相当顺利,在1847年5月到8月间进行。最后才是〈前奏曲Vorspiel〉,也在8月底完成。总谱写作于1848年元旦开始,4月28日即完成。不同于他之前的歌剧作品,在首演后经过不同程度的修改,作曲家仅于威玛首演前不久,决定删掉圣杯叙述的第2部分(注3),之后,不再有任何更动。因之,《罗恩格林》是华格纳第一部首演后未再修改的作品,标志了作曲家对自己创作臻于成熟阶段的信心,这一个认知在前奏曲即展现无遗。《罗恩格林》前奏曲系浓缩第3幕第3景圣杯骑士叙述出身的音乐而成,其音响色泽设计和全剧的主题动机素材有著最密切的关系,由此出发,作曲家可以进行全剧的总谱写作。华格纳之所以在完成草稿、进入细部工作阶段时,先经营第3幕,其考量应在此,并反映了作曲家有意识地在草稿阶段,即将歌剧设计成从头到尾不分单曲的结构完成的作品,告别「编号歌剧」(number opera),预示了日后创作的方向。
注:
- 洪力行,〈十九世纪法语文学华格纳风潮的开始〉,收于:罗基敏、梅乐亘(编),《华格纳研究:神话、诗文、乐谱、舞台》,2013年台北华格纳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华滋)2017, 页324-356。
- 1844年12月,华格纳自英国迎回韦伯骨灰,安葬于德勒斯登。为此事件,华格纳写了两首作品,其中一首为《哀乐,以韦伯《奥依莉安特》动机写成》(Trauermusik nach Motiven aus Carl Maria von Webers “Euryanthe”)。
- 华格纳生前,这个已完成的版本只有在巴伐利亚王路易二世(Ludwig II)的强烈要求下,于慕尼黑的一个私人场合演出过一次。今日现场演出亦绝少采用,但有录音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