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
企画特辑 Special
喜迎国乐盛世 尽显海岳豪情
入秋之际,由首席客座指挥阎惠昌领军,台湾国乐团将呈献一场「蓬瀛狂想曲」音乐会,演出结合器乐与歌乐,并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多元台湾风情的曲目如王明星的《庙会》、李哲艺的《马卡道狂想曲》、卢亮辉的《海上桃花源》等,还有董昭民与李垂谊改编王立平作品的《弦萦红楼》、庄奴与刘学轩合作的《祝愿》,最后以王乙聿的《蓬瀛狂想曲》压轴。
-
焦点
怀师长嗟尘缘浅,聆乐且喜心缘深
林声翕是黄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黄自以优雅的中国人文精神为内蕴的乐风,透过精练的西方作曲技巧,传承了汉、唐、元、淸等盛世诗乐同源的特色,将之发扬光大,凡是他的作品无论器乐或声乐,不分婉约与豪放,均能冶中国诗文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于一炉,十月,声乐家协会将举办一场林声翕作品展,以纪念这位为「亚洲作曲联盟」港台分会催生的作曲家。
-
焦点
阳春白雪何处有 塞云蜚声琵琶行
中文歌词与音乐旋律的亲密关系远超过其他语文的歌乐,如何掌握「以字行腔」的技巧是唱好中国艺术歌曲的一大关键。
-
里程碑 Milestone
斯人何在 小论屈文中
俄国诗人、散文家、美学学者普希金说:「一个作曲家,必然也是一位诗人。」以我个人与屈文中相交相知以及合作《西厢记》及《天山云雀》等歌剧和一些声乐小品的经验,对这句话颇能体会;屈文中的作曲技巧是他的专长本位,他的才情却包含了诗文、戏剧、民谣、词曲,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全才。 从《十面埋伏》、《帝女花》《节庆素描》、《李白诗组曲》等器乐与声乐作品中,他做到了亲和而不媚俗、现代而不离群。个中原由,在于他的作品,无论标题与内容,都有中国文化的依凭与民族精神的蕴藉,国人聆赏最具心灵上的默契。 屈文中在音乐艺术的观点以及作曲取向的理念等方面的言论,见诸报章、闻诸广播已经很多,不再引述。但归纳起来,仍是他永远坚持的「精炼西方技巧、吸取中国养分」「从民族扎根、向世界出发」、「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对西方纷纭驳杂的乐坛,我从不惶惑和焦虑」,屈文中看起来温文儒雅,内心却是一团创作的火球。 国内的「乐评家」曾为他的作品冠上西式的「国民乐派」帽子。其实,「国民乐派」正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巅峰,因为它是从修道院、宫廷普及成「全民音乐」的象征,后来产业革命勃兴,唯物主义盛行,音乐也被革命了。至于国内作曲家的「抗议」并非发生在《西厢记》上演时刻,而是在市立交响乐团聘他作曲消息见报的时刻,所以也不是「古今中外之争」。至于争什么?或抗议什么?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时过境迁,尽在不言中了。 文字|黄莹 资深乐评人、词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