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声翕(右)与黄莹(左)。(黄莹 提供)
焦点 焦点

怀师长嗟尘缘浅,聆乐且喜心缘深

追怀林声翕教授抒感

林声翕是黄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黄自以优雅的中国人文精神为内蕴的乐风,透过精练的西方作曲技巧,传承了汉、唐、元、淸等盛世诗乐同源的特色,将之发扬光大,凡是他的作品无论器乐或声乐,不分婉约与豪放,均能冶中国诗文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于一炉,十月,声乐家协会将举办一场林声翕作品展,以纪念这位为「亚洲作曲联盟」港台分会催生的作曲家。

林声翕是黄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黄自以优雅的中国人文精神为内蕴的乐风,透过精练的西方作曲技巧,传承了汉、唐、元、淸等盛世诗乐同源的特色,将之发扬光大,凡是他的作品无论器乐或声乐,不分婉约与豪放,均能冶中国诗文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于一炉,十月,声乐家协会将举办一场林声翕作品展,以纪念这位为「亚洲作曲联盟」港台分会催生的作曲家。

林声翕歌乐展白云故鄕

10月7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10月7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11月2日

新竹县立文化中心

11月9日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1月16日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今年七月五日,中华民国合唱协会举办了一场七七抗日纪念音乐会,演唱了许多经典性的抗战歌曲,身处于瓦釜雷鸣的社会音乐环境,偶闻黄钟之声,感受一点阳刚之气,真教人心胸酣畅,精神亦为之一振;而最后高潮由复兴岗合唱与实验合唱团联袂高歌的〈中华颂歌〉选段,俨然与〈抗敌歌〉、〈中国人〉无分轩轾,同样是精密的多声部赋格体裁,高超的层叠对位技巧,与逻辑鲜明、对比强烈的布局,听起来波澜壮阔,浩气凌云,极尽宏伟壮丽之致。它不是抗战歌曲而是抗战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巅峰岁月的接续与传承,它是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作曲家林声翕,受聘专为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所谱的开幕庆典之歌,并曾由他亲自指挥首演,次日特邀戴金泉教授指挥再演唱一次,九年后的今天,笔者再聆此曲,听到「民主是三月的和风」「自由是灿烂的云天」、「博爱是春天的阳光……」,脑海中泛起一九八六年三月中旬伴侍他同游日月潭,住在涵碧楼,他亲自拟出了主题与内容大纲,指导我以宏扬国家民族之爱、同胞手足之情为内涵,为此曲撰写歌词,并曾说「这是今生最大的心愿,为国家谱一首大合唱,要像韩德尔为耶稣谱《哈里路亚》一样……」,斯情斯景,倏忽已逾十载,缅怀先师音乐报国的壮怀,环顾今世,高官政客,酷嗜「下里巴人」,昧于「阳春白雪」,犹大言不惭侈谈「文化建设」,不禁泪自心涌,感喟万千。

兼融中西创作理念

林声翕是广东新会人,一九一四年生,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四日在无丝毫预讯的情况下,突然罹患脑溢血遽逝,令港台乐坛十分震惊;斯时笔者正首次赴沪探亲,返台经港未曾入境,抵家后方知噩耗,曾与师母通话,深以未尽门生之礼为憾;缘林教授生前身体健硕,唯一的小恙便是血压偏低,所以他常常以抽雪茄来促使血压微升,想不到最后却是脑溢血致命,始料所不及。接著一九九四年三月上旬,野草词人韦瀚章,亦因衰病吿别人寰,岁月如流,世事如幻,原我国旅港乐坛「岁寒三友」,淸逸如竹的林声翕,坚贞如梅的韦瀚章,均已遐登仙籍;硕果仅存者,只有挺立如松的黄友棣,以大隐隐于市的凛然之姿,独傲KTV的狂风怒涛;歌乐创作的「最佳拍档」,三缺其二,黄老师的情怀,当可想见了。

众所周知,林声翕是黄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承了黄自以优雅的中国人文精神为内蕴的乐风,透过精练的西方作曲技巧,传承了汉、唐、元、淸等盛世诗乐同源的特色,将之发扬光大,他的作曲技巧植根于广州念中学时即以饱读诗书,精练琴艺,而在上海音专苦修养成的岁月,使他更上层楼。所以,凡是他的作品无论器乐或声乐,不分婉约与豪放,均能冶中国诗文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于一炉,像〈西藏组曲〉、〈爱丁堡广场〉、〈抗战史诗〉,无论主题发展变化与和声、配器及最重要的「张力」,都有卓越超凡的效果,至于我们更熟稔的如〈野火〉的悲怆,〈雨〉的洒脱,〈白云故鄕〉的伤怀孤愤,〈满江红〉的壮怀激烈,〈期待〉的殷切情愫,〈轮回〉的禅意幽思……,无不情趣超俗,诗意深浓,尤其伴奏音型与语法的新颖精致,烘托歌中情景不落前人窠臼,最令唱者贴心,闻者动容;当然也唯有像林声翕这样学贯中西的作曲家,又不失儒雅书生本色的人克臻于此。当今,时代与环境趋于开放多元,作曲写歌堪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但就作品质量而言,却是失衡严重,乐界之中野孤参禅,高谈阔论者多,大度雍容真才实学者少,复加俚歌俗曲经过政商挂帅,沾尽传媒之利,形成了罕有的歌乐作品与音乐言论的乱世,而像林声翕这样的骨风和作品,就更令人有疾风劲草,板荡忠贞的怀念了。

致力华人作曲发展

无可讳言,林声翕的谢世,象征了中国近五十年一段辉煌岁月的结束;面对当今一切事务全以政经变迁为主轴的时代,「交替」思想猖炽,「传承」观念淡薄,文化断层日趋明显,音乐尤为严重。遥看对岸大陆,虽经国内共内战,共产文革,但因其地大物博,文化资源丰富,从历史的长程来看,五十年动乱仅属弹指,而其觉醒与复苏亦在瞬间,所以就音乐文化而言,近十年来,大陆已趋向转机阶段。我们一直处在持续的危机当中,近十年更为明显,这就是中华民国声乐家协会有心要按计划来主办作曲家专辑性的音乐会,唤醒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用行动来提升生活精神品质的缘由。虽然面对视听传媒的垃圾歌海,难免杯水车薪;但长夜漫漫,骤现一盏灯火,也称得上是一种喜悦和希望,前年赵元任作品的硏讨与演唱,堪称空谷跫音,至今回响不绝,而这一次举办林声翕作品演唱,更是声乐家与爱乐知音良性互动的新契机;林声翕「亚洲作曲家联盟」港台分会的催生者,与国内乐坛情谊深厚,同时亦因他七十年代曾在东吴任教,所以在台莫逆除顾献梁、萧滋、张继高(三位均已作古)等人之外,尚有许多门生如重庆国立音乐院在台校友,东吴音乐系校友,及无数喜欢他作品,而且又亲沐春风的声乐家们,乐缘深广,几乎无人不识。复因热爱宝岛风光,常由门生邱垂堂、黄辅棠、宋允鹏、蔡盛通与笔者等人轮流陪同环岛讲学,畅游中横、花东,历遍西部纵贯平原,靑山绿水之间、阡陌古庙之上,皆有他乐思泉源,经过中广赵琴邀约,为历届「中国艺术歌曲之夜」增添异彩,发表了许多颂赞斯土斯民的精致歌乐,所以〈日月潭晓望〉、〈阿里山观日出〉、〈天祥道中〉、〈梨山花开〉、〈寒梅〉、〈山旅之歌〉、〈海峡渔歌〉以及上述的〈中华颂歌〉……,唱起来,听起来,都令人心醉神酣。当年曾经轰动,如今更富观光环保意义,亦是民间文艺复兴的先兆的米开朗基罗有句名言:「生命短促,艺术常存」,聆赏林声翕的作品,应作如是观。

 

文字|黄莹  资深乐评人、词曲作家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