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
-
专题报导 Feature
中国音乐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下)
继承 继承是在保存基础上,把古代的音乐理论、美学意识、乐器的形态结构、演奏技法、乐曲用谱、风格特点等认真地学习、了解它们,并且要做到真正懂得并学到手。 要做好继承这项工作,在实践中很不容易。 例如古代有关音乐理论方面的记载,数量不多,文字简略,而且含有古代社会在当时习用的一些虚辞与用语。而对某些论述,往往并不作逐层的具体细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作了太多的推论,有时会推论出多种可能性,莫衷一是,难下定论。对带有封建社会意识的一些理论,第一步必须懂得它们;第二步要去分析它们的历史背景;第三步才能有分析批判地去继承。 乐器与演奏技法的沿袭、革新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各民族各地区的乐器,品种繁多,不胜枚举。有些乐器至今仍在袭用,但有很多种乐器现在已经不见或少见。现在仍在袭用的一些乐器,有的在名称上有所更改,有的在形体上有着一定改动,更多的是在内部结构上曾经作了较多的改革。改动与改革,大都在原有基础上对发音效果、演奏方便、扩大音域等方面不满足于原有的,在演奏家、乐器工匠通过不断试验与实践,证实真是超过原有的效果,才肯定了这些改动与改革。已经不见或少见的乐器,曾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些;今后可能还会发现。因此,我们在继承工作中,对现在仍然袭用的乐器,应该硏究每个乐器的发展历史;对已经不见或少见的乐器,一经发现,就应作摄影、记录、仿制并硏究之。 学习演奏技法,主要依靠师承亲授;其次,从书本中求得有关知识。在传统社会里,音乐的流传,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虽然有些爱好器乐的文人,在他们的诗文札记中有时会提到一些,但有多有少,不太详细与全面。因此,只有亲眼看到老师对每个指法的演奏姿势,听到每个指法的发音效果来学习。也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缺乏互相交流的机会。因此,师承的传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老师的水平有高有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好有坏。同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不可能是一样的。某些流派好的技法与乐曲往往会失传。这些,都可说明师承的传授既起著主要作用,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一种指法的演奏方法,都是从历代演奏家在不断实践比较中产生并定型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流传中间也必然会有一些新的演奏技法充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国音乐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上)
我国的文化艺术和音乐,有著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继承、发展的问题。 以音乐而论,埙、编钟、编磬、笙、箫、筝等乐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记载,经过文物的不断出土,见到了比文字记载更具体的实物资料。例如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证明我国在二千四百余年前已经运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国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区、各民族、各时期的音乐,真是浩如大海,美不胜收。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既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赋于我们必须承担做好保存、继承、发展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如果不去把传统音乐真实地、系统地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无从知道原有的传统音乐是什么样的;也就无法去继承它。如果不去认真地做好继承工作,既不懂得,也未学好,就只能偷工减料或任意纂改地「继承」。如果满足于古代的传统音乐,不去创新发展,就等于把我们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既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无视了生气勃勃、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如果前人什么也没有留给我们,那么,我们只要做好创作工作就够了。可是,由于我国有著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而且早已被国内外音乐界所熟知并喜爱。因此才有保存继承的问题。所以,保存、继承、发展这三项工作,我们都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 保存 谈保存先要做好搜集、发掘、学习等工作。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各个时代人们创造的音乐艺术,非常丰富。又由于地区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遗产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真实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种音乐都保存下来,真是一件艰巨的工作。 尤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战争与天灾,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记载、乐谱、乐器、演奏艺术以及技法等的流传,曾经遭受到无数次的破坏而失散,真能保存下来的,几成鸿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时已有;「钟」,商代已有。后来又发展成「编磬」和「编钟」。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这两类乐器。在一个编钟上不但能打击出大三度、小三度等两个音,而且在一组编钟上已经具备了与现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发现。在有关古籍中没有记载的某些问题,通过实物,得到补充。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具备了相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