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藏)(取材自梁铭越所著《历史长河的民族音乐》)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COVER/保存篇

中国音乐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上)

我国的文化艺术和音乐,有著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继承、发展的问题。

以音乐而论,埙、编钟、编磬、笙、箫、筝等乐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记载,经过文物的不断出土,见到了比文字记载更具体的实物资料。例如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证明我国在二千四百余年前已经运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国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区、各民族、各时期的音乐,真是浩如大海,美不胜收。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既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赋于我们必须承担做好保存、继承、发展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如果不去把传统音乐真实地、系统地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无从知道原有的传统音乐是什么样的;也就无法去继承它。如果不去认真地做好继承工作,既不懂得,也未学好,就只能偷工减料或任意纂改地「继承」。如果满足于古代的传统音乐,不去创新发展,就等于把我们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既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无视了生气勃勃、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如果前人什么也没有留给我们,那么,我们只要做好创作工作就够了。可是,由于我国有著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而且早已被国内外音乐界所熟知并喜爱。因此才有保存继承的问题。所以,保存、继承、发展这三项工作,我们都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

保存

谈保存先要做好搜集、发掘、学习等工作。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各个时代人们创造的音乐艺术,非常丰富。又由于地区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遗产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真实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种音乐都保存下来,真是一件艰巨的工作。

尤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战争与天灾,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记载、乐谱、乐器、演奏艺术以及技法等的流传,曾经遭受到无数次的破坏而失散,真能保存下来的,几成鸿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时已有;「钟」,商代已有。后来又发展成「编磬」和「编钟」。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这两类乐器。在一个编钟上不但能打击出大三度、小三度等两个音,而且在一组编钟上已经具备了与现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发现。在有关古籍中没有记载的某些问题,通过实物,得到补充。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具备了相当完整的音阶体系与规模。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两种乐器的乐谱,尙未发现。

「埙」,是件用泥土制作的古老乐器,史前传说:「庖牺氏灼土为埙」。周平王时的诸侯暴辛,公作埙。古代用来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渔猎时代)。「雅埙」音色浑厚低沈,形体较大,「状如鹅卵」。「颂埙」,声高于「雅埙」,「状如鸡蛋」。(或说为雁卵)。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个吹孔的陶埙,约有七千年历史。以后又陆续出土有二孔、三孔、五孔等。现在有用七孔的埙。它的音色非常有特色。这件古老乐器的乐谱,目前还未发现。

「筝」,春秋战国时代已在秦地流行,故称「秦筝」。它的流传历史虽很古远,但它的乐谱,大都是从民间乐曲中演变而来。

「古琴」,在先秦时期已经常用。原五弦,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成七弦。孔子、司马相如、蔡邕等都以弹奏古琴而著称。现有琴谱约有上百种。明代一四二五年成书的《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酒狂》《碣石调幽兰》等则是现存最早的琴谱。

「箫」,世传舜所造。有排箫、洞箫、箫管(尺八,唐宋时的名称)等。传世较早。但古代箫的乐谱极少。

「笛」,古称「篴」。传说周代已有。屈原的学生宋玉曾写有《笛赋》。「箎」,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广泛使用,唐宋以来已失传。竹制,横吹,一孔上出(吹孔与按孔不在一个平面上),有底(即两端封闭)。这类横吹的乐器,流传很早。但古代笛的乐谱不多。现在用作「笛」独奏的乐曲,大都从民间合奏乐曲或曲牌中衍变而来。

「笙」,《礼记、明堂位》有:「女娲氏之笙簧」。「竽」,战国与汉代曾广泛流传,与笙同类至宋失传。这两种同类乐器都有较早的流传历史,但古代的笙谱极少。

「三弦」,它的前身来自秦代的「弦鼗」,至元代始专称「三弦」。有大小两种:大三弦常见用在北方大鼓书的伴奏乐器;小三弦常见用在昆曲、弹词的伴奏乐器,也见用在丝竹乐,广东音乐等的合奏之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中有三弦专用谱。

「阮」,汉代已有。晋人阮咸善弹此器。古称「秦琵琶」、「汉琵琶」。有十二个音柱。唐武则天时发展为十三个柱,称作「阮咸」。南北朝、唐、宋也很流行。古代阮的乐谱,尙待发掘搜集。

「琵琶」,古代写作「批把」、「枇杷」等。原是古代弹弦乐器的总称,其中包括有直项、曲项、圆形音箱、半梨形音箱等各种弹弦乐器。唐代以来,以曲项、半梨形音箱的弹弦乐器专称作琵琶。从古代文人记载中,曾有不少独奏乐曲,但其曲谱能流传下来的不多。《敦煌琵琶谱》及明代《高和江东》琵琶谱是目前发现记有琵琶谱或指法的最早乐谱。

「二胡」,「胡琴」的一种。隋唐时的「奚琴」(又称「嵇琴」)可能是其前身。大都用在丝竹乐合奏以及戏曲的伴奏。刘天华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后,成为独奏乐器。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等。常为各种梆子腔戏曲以及其他北方戏曲、曲艺的名声已经很大,并已通过公主推荐,让试官内定张九皐为解头。王维年未弱冠,方将应举,得知这个信悉后,与其友歧王商量。歧王说:「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淸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王维依命如期而至。歧王出锦绣衣服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王维妙年,风姿甚美,立于前行。公主顾而问歧王:「斯何人哉?」歧王答:「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歧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王维即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后惊叹不已。歧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遣其应举,并为获取解头替王维推荐。遂一举登第成名出仕。王维凭借演奏琵琶曲《郁轮袍》而成名,但是这首《郁轮袍》的琵琶谱,未曾流传下来。

第二例:唐代大曲中的法曲叫《霓裳羽衣曲》的,原是一首有歌有舞有器乐演奏的套曲,演奏一遍的时间,相当于古代木船行走十五里路程。唐玄宗时,道教盛行。玄宗天宝四年,册立杨太真为贵妃,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由于此曲为册立「女道士」为贵妃而作,舞蹈的道具、服装与道教的幡节、羽服相结合,成为唐玄宗时极为有名的乐曲。但传至五代,此曲乐谱已经残缺不全。五代南唐李后主昭惠皇后,主要伴奏乐器。现在常以独奏出现。

上面只是简要地列举现在见用的个别乐器的槪况。这些乐器是传下来了,但它们的乐谱传下来的,实在很少。

古乐谱失传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现试举两例,可见一般。

第一例:唐代名士王维,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尙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获取功名、出仕、成名,却是用演奏琵琶作媒介得来的,当时有位张九皐,善歌舞,尤工琵琶,得《霓裳羽衣曲》残谱,以琵琶奏之,使天宝之遗音复传于世。可是,由昭惠后改编在琵琶上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尙未发现。有认为就是现在流传的古曲《月儿高》,尙待进一步查证。

因此,现在尙能保存下来的音乐资料,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保存,然后才能用科学方法去分析硏究,为继承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传统乐器曲谱,要以古琴谱较为多一些。古琴谱采用减字谱方式记写,只记出了弦别、徽位、指法等,对音高已能反映出来,但对节拍只有跟随老师的演奏才能知道。如无老师亲授,只有自行打谱来划定音的长度。其他各类曲谱如《风雅十二诗谱》、《白石道人歌曲》、《高和江东》、《太和正音谱》、《诗经乐谱》、《北词广正谱》、《鞠士林琵琶谱》、《华氏琵琶谱》、《弦索备考》、《陈子敬琵琶谱》、《一素子琵琶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太古传宗》、《内尽楹曲谱》、《李芳园琵琶谱》、《瀛洲古调》、《养正轩琵琶谱》、《文板十二曲》《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泉南指谱重编》等,或曾刻印发行,或是手写传抄,大都是工尺谱。

我国有著悠久的文化传统,即以汉族音乐来说,乐曲数量决非上述提及寥寥几种。失传的、散在民间的、埋在地下的,还会有很多。每个朝代、每次战争,随著朝代的更替,离乱逃隐,乐谱也会随之流离而失散。即以宫廷音乐来说,秦灭六国,汉灭秦,晋代永嘉之乱,南北朝纷争,唐代安禄山之乱,五代南迁,宋代又两次南迁等等,在每次战争中,每个朝代的宫廷音乐都会散失。一部分可能散逸在各京都周围的民间,一部分常随收藏者、乐师们的迁移而流传至其他地区。为此,每个省都会或多或少地流传有乐器和乐谱。而宫廷音乐大都来自民间;民间音乐又常与寺庙音乐互相交流,相互保存。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继编辑《民歌集成》之后,又组织编辑「中国民族器乐集成」,这为做好保存中国传统音乐走出了扎实的一步。陕西省文化局唐代燕乐硏究室已经油印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如鼓段曲、耍曲、小曲、歌章等之外,还有套词、套曲、南词、北词等等。福建泉州的中国南音学会也已成立,将为编印唐宋以来的乐曲作出贡献。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如果不去认真地做好继承工作,就只能偷工减料或任意篡改地「继承」。如果满足于古代的传统音乐,不去创新发展,也等于无视生气勃勃、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王维凭借演奏琵琶曲《郁轮袍》而成名,但是这首《郁轮袍》的琵琶谱,未曾流传下来。

 

林石城

1922年出生于上海市浦东。为浦东派琵琶正宗嫡传代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琵琶硏究会会长、著有《琵琶教学法》、《琵琶练习曲选》、《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琵琶曲选》、《工尺谱常识》等书谱十六种,论文数十篇,为琵琶艺术从理论结合实践作介绍与总结。近年经常在海内外演奏与录音。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