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
继承是在保存基础上,把古代的音乐理论、美学意识、乐器的形态结构、演奏技法、乐曲用谱、风格特点等认真地学习、了解它们,并且要做到真正懂得并学到手。
要做好继承这项工作,在实践中很不容易。
例如古代有关音乐理论方面的记载,数量不多,文字简略,而且含有古代社会在当时习用的一些虚辞与用语。而对某些论述,往往并不作逐层的具体细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作了太多的推论,有时会推论出多种可能性,莫衷一是,难下定论。对带有封建社会意识的一些理论,第一步必须懂得它们;第二步要去分析它们的历史背景;第三步才能有分析批判地去继承。
乐器与演奏技法的沿袭、革新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各民族各地区的乐器,品种繁多,不胜枚举。有些乐器至今仍在袭用,但有很多种乐器现在已经不见或少见。现在仍在袭用的一些乐器,有的在名称上有所更改,有的在形体上有着一定改动,更多的是在内部结构上曾经作了较多的改革。改动与改革,大都在原有基础上对发音效果、演奏方便、扩大音域等方面不满足于原有的,在演奏家、乐器工匠通过不断试验与实践,证实真是超过原有的效果,才肯定了这些改动与改革。已经不见或少见的乐器,曾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些;今后可能还会发现。因此,我们在继承工作中,对现在仍然袭用的乐器,应该硏究每个乐器的发展历史;对已经不见或少见的乐器,一经发现,就应作摄影、记录、仿制并硏究之。
学习演奏技法,主要依靠师承亲授;其次,从书本中求得有关知识。在传统社会里,音乐的流传,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虽然有些爱好器乐的文人,在他们的诗文札记中有时会提到一些,但有多有少,不太详细与全面。因此,只有亲眼看到老师对每个指法的演奏姿势,听到每个指法的发音效果来学习。也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缺乏互相交流的机会。因此,师承的传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老师的水平有高有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好有坏。同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不可能是一样的。某些流派好的技法与乐曲往往会失传。这些,都可说明师承的传授既起著主要作用,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一种指法的演奏方法,都是从历代演奏家在不断实践比较中产生并定型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流传中间也必然会有一些新的演奏技法充实进去。经过实践的考验,流传下来。因此,演奏技法的继承,必须把行之有效、好的方法真正地学到手,才是脚踏实地地做好了这方面的继承工作。
中国大陆的十年动乱中,各个领域都盛行著否定过去。在演奏技法方面也不例外。例如琵琶基本指法方面,「革新」后,「弹」废除相关节为主的运动,而用臂腕运动,食指向左下方四十五度弹出;「挑」、大指向右上方四十五度挑进,以致弹强挑弱,音色也不一样。演奏长音效果的「滚」「摇」「轮」,也变成各音音量音色不相仿而破坏了长音应有的饱满与完整效果。又如「吟」,原有方法是在品位上作左右幅度相同的来回摆动,「革新」后或硬搬提琴上下揉动方法(提琴有指板,琵琶则是横向的竹品,结构不一样);或只拉不推的左右摆动,以使或吟的效果不明显,或吟音非常紧张而不自然,同时也影响了音准。这类「革新」后效果远不如原有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究其原因大都著眼于标新立异,响应革新;或还未懂得和学好,在自己的演奏中还做不到或做不好,就自以为是地去改。以上情况,如果地位愈高,「名声」愈大,为害的范围也就愈广。
「原谱」与「演奏谱」的差别
古代乐谱能够流传下来的非常之少。这是由于:一、历代战争的破坏;二、天灾的破坏;三、人为的破坏;四、古代器乐演奏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五、习惯于师承传授等等。有的乐器即使有乐谱流传下来,但由于记谱方面的问题,或没有节拍符号(如古琴减字谱、敦煌谱等),或对指法符号没有作详尽的注写;最普遍的则是只记出原谱,不记写演奏谱。原谱只能反映出乐曲的主要骨架,不能看到它的皮肉与容颜。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因此,当时必须依靠老师的当面指点与示范,才能弥补这个不足。
原谱与演奏谱之间的关系是:演奏谱是在原谱上作了加花。「加花」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通用术语与常用方法。就是在原谱的乐音中加进了一些音。加进了一些音之后,比原来的原谱在音字上要丰富而花藻。但是,加花不是一件随心所欲、轻而易举的事。加花必须在深入了解曲题意义,领会所要表达的主要曲趣,符合应有的时代面貌与风格特点下,在不断演奏中来完成的。前人曾说:「花音非不可加,在得当耳。加之而善,可增曲趣;加之不善,即不脱拍,亦必走腔。犹之树木,枝叶过繁茂,则骨干不明,不足贵也」。又说「只求纤摩流荡,花指繁弦,喧宾夺主,但求悦耳,已失乐曲本意焉」。因此,有些老师在传授学生时,给原谱而不给老师自己的演奏谱,认为:「嫌原谱音节太疏而增多者其法易,亦犹画家粉本,易于著色也。若妄与增花而再思减少者其法难,如画家既经染色,则黑白已淆,难于返本也。」我认为这种传授方法在进度上要慢些,学生在学习时也须仔细看听老师的实际演奏花音,比用演奏谱来学习负担要重些。但对老师这种谦虚、认真、老老实实的乐德与态度,也有可取之处。与某些否认流派,不要老师,任意改谱的行为,有著天壤之别。同时,如用这种方式真正地学到手,对继承传统来说,将是比较扎实的。
旧瓶新酒混淆视听
十年动乱中,也有把古代名曲作较大的改动,有的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可是在改动后仍然袭用原来的曲名。这样就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不了解的人、后学者误认为这首古曲原来就是这样的。二、了解的人,尤其国外同行直指它们是「假古董」、「现代化」。(唐代琵琶名手康昆仑曾将属于「软舞」的大曲《绿腰》的音乐移编成琵琶独奏曲后,把曲名称作《新翻羽调绿腰》,在原曲名之前,加上「新翻」两字,以资区别。这是实事求是的行为,値得借鉴。)又如把《霸王卸甲》描写楚军丢胄卸甲的乐段删去,提前于《楚歌》段结束,但仍用「卸甲」原名;在《陈隋》中加进很多打击乐声,使人感到乐曲在歌颂荒淫无道的陈后主、隋炀帝,与原来站在宫女立场、处处流露哀怨之声背道而驰。这种歪曲乐曲原有内容的继承,既说明改者无知,也是十年动乱的后遗症之一。
不同流派的风格
风格特点往往在某一国家地区,经过历代音乐家们的不断实践,逐渐成型,在一代代师承传授中,形成了某些各有风格特点的流派。每个流派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劳动创造的结果,而是由这个流派的历代传人逐步积累而成。只是在历代传人中,有文艺修养好些或差些,学习得地道些或肤浅些,保存得完整些或片面些,人们对行之有效的技法创造得多些或少些,从而对这个流派的发扬多些、贡献大些,或继承的质量差些、贡献小些的不同(其中,也会有个别人对古曲作没有道理的附会添加或删减,以及「创造」出一些行之无效的技法,从而有损于这个流派原有的风格特色)。也有由于种种原因,某个流派的优秀的风格特点未能流传下来。
风格特点一经形成,只要听到他们的演奏,行家们就能知道这是属于哪一个流派或是哪个地区的音乐。
例如:听到笛子吹出吐音、垛音、滑音、花舌等技法时,就会知道这是北方梆笛的风格。如当听到在长音中吹出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笛声时,就会知道这是南方曲笛的风格。
又如听到音色优美典雅、浑厚含蓄的筝曲《渔舟唱晚》时,就会知道这是山东传派的风格。如当听到音色淸越、余音悠长、音韵委婉的筝曲《寒鸦戏水》时,就会知道这是广东汕头派的风格。如当听到音色苍劲有力,常用各种大颤音、小颤音等技法的筝曲《苏武思鄕》时,就会知道这是河南传派的风格等。
再如在听琵琶文曲《塞上曲》时,委婉中兼有愤慨之情;武曲中常用《夹扫》的,大都是汪昱庭传派的风格。如听文曲《塞上曲》时,一再出现;武曲中见用「轮拂」「三角马蹄轮」的,就会知道这是平湖传派的风格。如听文曲《武林逸韵》《思春》时,吟有大小快慢的不同奏法,音色、音量有一定对比,曲情哀怨,含蓄而典雅;武曲中见用「幷四条弦」「滚四条弦」、「轮四条弦」时还配用弦数变化、快而大的吟等,就会知道这是浦东派的风格等。
风格特点也和演奏技法、乐曲用谱分不开。例如琵琶传统古曲《十面埋伏》第一段〈营鼓〉曲首处,各个流派都配有富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指法与处理方式。
如浦东派在演奏《海靑拿天鹅》的「幷四弦」时,要求把四条弦在半秒钟内相并在一起(如果幷四弦的时间太长,乐曲至此会有一个空隙,破坏了乐音之间的连接,为此先要练好在半秒钟内把四条弦并在一起的功夫),以使老缠弦间原来的大二度音程变成同度音。再配用「快而大」的「吟」或「挽」时,还会变成其他各种音程关系。如果没有练好把四条弦并在一起的功夫,只是把四条弦按在相品上,各种音程变化就没有了。同时,右手用了「滚」四条弦以及弦数变化、音量变化、音色变化等技法后,描绘著海靑捕捉天鹅时的鸣叫声。此处的鸣叫声,既有海靑的,但更多的是天鹅在拚命挣扎时声嘶力竭的鸣叫声。所以要有弦数、音量、音色、推、挽、吟等多种变化来作配合,才能作出生动的表演。如果没能练好上述各种技法,行家们一听,就知道不是浦东派、或还未真正学好浦东派精髓的人在演奏。
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必须要做到真正懂得并扎扎实实地把传统的精华学到手。然后根据现有资料,把各民族、各民区、各乐种、各剧种的音乐,分别硏究它们在旋律、音阶、调式、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分类、总结出中国音乐的各种理论体系来。这是一个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同行们一起来做好这一放在我们肩上的光荣任务而共同努力吧!
发展
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在保存、继承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硏究,总结出中国音乐的风格特点,运用这些风格特点来走我们自己的路,做好发展中国音乐的工作。发展后的音乐,应是仍然具有中国音乐语言风格特色的音乐。现时代创作的中国乐曲,首先要反映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来。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中国音乐也必须要发展。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有著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而停步不前,这是不符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音乐只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与情趣,决不会反映现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假使我们不搞发展,只搞传统音乐,等于把现代人硬拉回到古代人的生活中去。相反,描写古代楚汉决战的《十面埋伏》,有的在演奏中加进了直升飞机、火箭炮等现代战争的音响效果而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非议,这是由于违背了楚汉时代战争的现实。同样,现代人的衣著打扮讲究实用方便,与古代服装已大不相同,如果现代人穿上了汉代、淸代的长袍大褂,既不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决不会去穿著,这是由于古代与现代生活习惯的不同。
怎样去发展中国音乐,创作器乐乐曲,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勇于探索,不要故步自封。但是发展的目的,必须有助于反映现实生活,无损于中国音乐的特有风格,而且要讲求质量。
文字|林石城 琵琶名家
◆许多革新后的演奏方法,效果不如原来,大都因为还未学懂学好,就自以为是地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