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耀光
-
舞蹈
打击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 Synergy with Synergy的演出
一月上旬雪梨舞团和Synergy打击乐团在剧院联手献艺,它们的演出有著强烈的感染力。和其它乐器比起来,打撃乐似乎更容易和舞蹈结合,因为大幅度的肢体律动本来就是打击乐的演奏一部份。
-
音乐
安倍圭子的四根棒子
有份量的木琴(marimba)音乐会在台湾十分罕见;安倍圭子四根飞扬的棒子,充满动感地以木琴表现了日本现代音乐作曲家伊福部昭的〈协奏曲式的赞美歌〉。
-
近期演出
联管音乐会──春风少年
联合实验管弦乐团这个乐季除了引进多位国际级的指挥与独奏家,推出套票销售办法,为台湾乐迷提供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联管对提高国人欣赏古典音乐能力和兴趣方面也不遗余力。联管今年除了前往成功岭,中南部和东部巡回演出外,更与两厅院合作举办多场「国中生音乐会」和「劳工音乐会」。其中,尤以二月四日晚上七时半于国家音乐厅演出的音乐会「春风少年」别具教育功能。「春风少年」的策划与一般「国中生音乐会」有别。「国中生音乐会」演奏时间约五十分钟,并利用多首通俗简短的乐曲来介绍古典音乐。「春风少年」则与传统交响乐音乐会无异,长度约一个半小时,曲目包括序曲,独奏曲和大型管弦乐作品,可是曲目通俗热闹,让年轻的乐迷们能在轻松的气氛下领略到听音乐会的乐趣。这场「春风少年」音乐会曲目包括布烈顿的〈靑少年管弦乐入门〉,罗西尼的〈威廉泰尔〉序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和二首低音大提琴独奏曲:杉奇的〈卡门幻想曲〉和波特西尼的〈塔朗泰拉舞曲〉。指挥由德国西南电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奥尔贝担任,国际著名低音大提琴家卡尔(Gary Karr)担任独奏。
-
即将上场 Preview
联管情人节音乐会 浪漫的婚礼
联合实验管弦乐团今年乐季推出「风情系列」套票,由于曲目综合了悦耳动听的古典巨作与引人入胜的现代作品,深受乐迷欢迎,销售量高达七百多套,为联管今年励精图治的策略打了一支有效的强心针。 「风情系列」最后一套节目将安排在二月十三与十四日情人节晚上七时半于国家音乐厅演出,由联管驻团副团长廖年赋教授指挥。廖年赋教授是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音乐硏究所硕士,现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专任教授,及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硏究所指挥组兼任教授。 这场定名为「浪漫的婚礼」情人节音乐会,曲目通俗易懂,浪漫感人。包括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圆舞曲与《天鹅湖》芭蕾舞组曲,廖年赋教授的弦乐作品〈七夕〉、匈牙利作曲家戈德马克(KarlGold-mark,1830-1915)的《鄕村婚礼交响曲》。柴可夫斯基这二部作品由于旋律优美,是古典音乐入门必听的经典之作,也一直是年轻古典乐迷的最爱。廖年赋教授的〈七夕〉旋律哀艳感人,富有浓厚的中国地方色彩,意境淸高雅逸。作曲家戈德马克原是剧院小提琴手,后自学作曲(作曲风格受孟德尔颂、舒曼、李斯特,和华格纳影响颇深)。一八六○年定居维也纳后正式开始他的作曲事业,以第一部歌剧《希巴女王》(Die Knigin von Saba, 1875)奠定他的作曲家地位。 《鄕村婚礼交响曲》是戈德马克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虽然在台湾鲜有机会演出,但在欧美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乐曲共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婚礼进行曲〉是农村婚礼场面活泼的写照,第二乐章〈新娘之歌〉宛如宾客们的一对新人祝福的合唱;第三乐章〈小夜曲〉其实是一首谐谑曲,性格天真明朗;第四乐章〈花园〉充满浪漫情调,是一对新人互诉心声的情话;最后第五乐章以节奏强烈的〈舞曲〉来结束整部作品。由于戈德马克少年时受到农村舞蹈音乐的薰陶,此曲的旋律流畅自然,对农村生活有十分细腻的描写。 文字|钟耀光 纽约市立大学理论作曲,打击乐演奏博士
-
演出评论 Review
朱宗庆打击乐团冬季公演「音乐剧场」 听后感
「朱宗庆打击乐团」在文建会的经费补助下,克服了庞杂的乐器问题,培养了良好的表演默契,表现了对国人作品的严谨演出态度这些都是値得称许的现象,也是它整场演出成功的因素。
-
音乐 MUSIC
探讨近代音乐的「后现代」精神
近年来,当台湾艺文界把「后现代」一词谈论得如火如荼之际,音乐界鲜有类似的「百花齐放」景象出现。原因为何?是风格指标的不确定?认为「后现代」一词在音乐里不存在?还是避免故意作风格上的分野?本文不打算探索这问题的答案,但试图从一些现代音乐作品里透现出「后现代」的指标与讯息。 在后现代文学和戏剧里,作家基于「反敍事」(anti-narrtive)结构,将截然不同的字或情节拼凑在一起而产生的「拼贴」(collage)和「叠现」(superimposition)效果,早在艾夫斯(Charles Ives)的早期实验作品里出现。如《亚美利加变奏曲》(Variations on America,1891?)是由一个单一调性的主体骨干插人了数段多调性的乐段而构成。这种「叠现」效果,在艾夫斯的中期、和后期作品里更趋明显。如《夜里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the Dark, 1906)是由两个乐队在二位指挥带领下「互不相干」地演奏。这种「拼贴」效果与现代艺术的另外二种个性──片段化和不确定性,同时呈现在五、六○年代的欧洲「机遇」作品里,如史托豪森的〈Klaverstck XI, Nr. 7〉, 1957。这些音乐本身是由多个独立的音乐事件片段,依随机性的时间次序摆置或叠合而成。 后现代艺术强调综合(synthesis),否定了现代主义的纯粹性(purity)。后现代的综合性包括了文化的综合,打破单一文化的垄断;风格的综合,反映出后现代的时间、历史断裂观;和媒体的综合,突破本身的艺术规位而构成一种新的「整体」艺术。这种「跨文化」与「跨历史」的个性,明显地呈现在「泛前卫」(trans-avantgarde)绘画里。其实,在近代音乐里也有类似的手法出现。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的《威萨列的圣像》(Vesalii Icones, 1969)则以格里哥利圣歌、狐步舞(Foxtrot)音乐、爵士乐和其他风格极异的音乐为素材而写成。贝里奥(Luciano Berio)的《交响曲》(Sinfonia, 1968)引用了巴哈、荀伯格、拉威尔、白辽士、布拉姆斯、贝多芬、华格纳、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音乐片段;此外,还用「音块叠层」、「即兴」与「序列」等作曲手法,破除风格统一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