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份量的木琴(marimba)音乐会在台湾十分罕见;安倍圭子四根飞扬的棒子,充满动感地以木琴表现了日本现代音乐作曲家伊福部昭的〈协奏曲式的赞美歌〉。
「四支飞扬的棒子」
安倍圭子与联合实验管弦乐团
4月16日
国家音乐厅
从最近一、二年台湾大专联考和保送考试打击乐水准来看,我们不难察觉到目前学生的木琴技巧已有大幅度提升;但有份量的木琴音乐会在台湾还是十分罕见。四月十六日晚上联管与来自日本的木琴大师安倍圭子(Keiko Abe)的音乐会「四根飞扬的棒子」可说是一场难得的盛会。在二十世纪七〇年代,木琴之所以能摇身一变成为独奏乐器,安倍圭子居功至伟。早在六〇年代末期,当现今一些美国木琴名家如Leigh Howard Stevens, Gordon Stout, 和William Moersch还在求学阶段,安倍圭子已在日本积极地推广木琴。在桐朋音乐学院,她设立了「木琴组」,使木琴脱离打击乐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同时,她委托日本作曲家创作不少高水准的木琴独奏曲,收集在她数张个人唱片专辑里。后来这些作品和唱片传到欧美,引起广大的回响。据安倍圭子表示,她对日本作曲家的委托创作一直未间断过。拿最近发行的数张CD来说,里面就有很多特别为她而作的优秀作品。
早在一九八九年安倍圭子曾来台湾,与朱宗庆打击乐团在永琦百货的万象厅有一次小规模的演出。今年她接受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与联管的邀请,重临台北演出大型协奏曲。由于木琴是新崛起的独奏乐器,曲目范围比较狭窄,而且至今还未出现过一首堪称「经典之作」的协奏曲(Milhaud和Creston的木琴协奏曲是较为上乘之作,但与其他近代的经典协奏曲如Berg和Stravinsky的小提琴协奏曲,或Shostakovich和Bartok的钢琴协奏曲比较之下便相形见绌,其他作曲家如Bast KurKa, Rosauro, Bennett和Madek的木琴协奏曲更不用说了。)因此,木琴独奏者选择协奏曲的确是一件头痛的问题。安倍圭子这晚挑选了日本作曲家伊福部昭(Akira Ifu-kube)的〈协奏曲式的赞美歌〉(Lauda Concertata),一方面是为了推广日本现代音乐(安倍圭子的曲目以日本作品占大多数);一方面是因为伊福部昭这部作品的和声和旋律素材都以五声音阶为主,调性明确,节奏明快有力,比较容易讨好听众。果然不负众望,当晚的售票率达七五成,其中还包括了不少从中南部来的听众。
虽然与七〇年代她的技巧巅峰期相隔二十多年,安倍圭子当晚的演出扎实稳健,内涵丰厚,充满动感,显示出宝刀未老的实力。
伊福部昭这部协奏曲以四根棒子演奏为主。第一和第三乐章的快速双音乐段,安倍圭子演奏得铿锵有力,落点精确,节奏流畅。第二乐章的慢板滚奏乐段,线条淸楚,圆润纤柔。或许有人觉得当晚的演出缺乏澎湃激情的气势,我认为这是这部协奏曲本身的问题,与独奏者的演出无关。相反地,安倍圭子已尽最大的努力把这部作品以最完美的型态呈现给听众。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奏进行间不时发出棒子碰撞的杂音,这是由于日本木琴家喜用传统方式执四根棒子。用这方法的时候,每两根棒子是「互相接触」地拿在演奏者双掌中;因此,在强奏时棒子互相碰撞而产生的杂音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可以归咎于传统式执棒的一项缺点。不管怎样,安倍圭子这次重临台北的演出是成功的,尤其对台湾刚起步的打击乐发展产生了启发性的影响。
最后,笔者期望日后在报章或节目单里不再有人称marimba为「马林巴」。marimba就是木琴,为什么一定要用音译名?难道还有人称钢琴为「披亚诺」,小提琴为「梵亚铃」吗?
文字|钟耀光 打击乐演奏博士